今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来源。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要求,全国169家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就此新举措,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
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认为,器官短缺是全球都面临的难题。但是,我国移植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缺乏一个完善的、依法管理的国家捐献与移植体系。不能推卸责任,将落后的管理体制造成的问题,归结到传统文化上去。
他说,解决器官供体短缺的问题,只有通过适当的途径,才能真正实现。如果把公民自愿捐献的器官与死囚器官混在一起,公民的捐献意愿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告别死囚器官依赖,不仅不会造成器官短缺加重,反而会促使更多公民自愿捐献器官。
去年八成以上器官来自自愿捐献,这表明器官移植依赖死囚的局面已经打破。
停用死囚器官以后,我国的器官移植量还有可能大大增加。
据广州、武汉等地的随机民众调查显示,有34%的民众有意愿捐献器官。这一比例在英国,也只有45%。
目前,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中国每年约有30万人具有器官移植指征,可以通过移植手术来挽救生命。但目前,我国每年仅有1万余名患者能接受移植手术,供需比是1∶30,许多患者因等不到供体抱憾而终。
黄洁夫说,这只是理论上的推算,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他认为,器官移植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无法进行移植不都是因为缺少供体。移植手术价格昂贵,我国医保暂时没有覆盖,并不是所有病人都能够支付移植手术和术后维护的医疗费用,有很大一部分病人因经济原因放弃手术。
另外,器官移植技术复杂,我国能做器官移植手术的医生只有几百人,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只有169家。
未来3到5年,中国有望以无可争辩的伦理学标准,成为世界器官移植第一大国。
(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巴黎1月7日电(记者韩冰张雪飞)位于法国巴黎的《沙尔利周刊》总部7日遭到武装分子袭击,目前已造成12人死亡,另有多人受伤。据法国媒体报道,这是法国本土40年来遭遇的死亡人数最多的恐怖袭击。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