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之废除,只在朝夕之间便可完成,要想恢复,则至少需要百年。”这是王文元先生的感慨。
“五四”以降,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但事实是,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涌现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与政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才皆从科举中来。
科举制度到后期确实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鼓励官本位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而是专制主义的必然结果,将整个系统设计的缺失全部归罪于分系统,至少有欠公允。
有趣的是,虽然近代以来国人对科举制度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可它在西方却颇有口碑,甚至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各阶层流动,故唐宋之后,贵族阶层渐次崩溃,世家大族很难长期把持权力,出现了“古今将相,出身卑贱者多”的局面。
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唐起,直至清末,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余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学术界普遍认为,要全面深刻地研究古代中国,传承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离不开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据《北京晨报》)
新闻推荐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钓鱼爱好者蒂姆·考森近日在肯特郡的坦布里奇韦尔斯一渔场与14年前在同一处相遇过的一条巨型鲤鱼重逢,这条鲤鱼的体重已达到当年的两倍,考森抱着这条鲤鱼用14年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