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闻名于世,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一美誉也从来不是一夜间获得的,而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的踏实劳动造就的。
事实上,“德国制造”并非自古就是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早在约130年前更多的是一种侮辱性符号。
当时,德国刚刚步入工业化时代,抄袭其他国家的技术,仿造其他企业的产品。
这些商品进入英国后掀起轩然大波,英国议会为此特别修改商标法,要求所有从德国进口的货品必须注明原产地是德国。
1876年,一名德国籍评奖委员会委员在一次世界性的展会上甚至公开表示,德国商品价格低廉、质量糟糕。
科隆大学历史学家英戈·克勒也承认,当德国工业化刚刚起步时,无论是钢铁制品还是机械制造,德国在创新方面远远落后于当时经济遥遥领先的英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制造”才成了世界范围内无可争议的品质保障。
痛定思痛后,德国每年制定超过1000个高规格的行业质量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不仅重视前沿行业或学科的领军人物,同时重视培养“蓝领”,发挥个人在普通行业中的专长;搭建完善的法律保障和认证监督体系等,这才让“德国制造”逐步成为标杆。
新闻推荐
德国蒂宾根大学医学院23日宣布,该校研究人员发现,通过破坏某种蛋白质复合体稳定的方法,可以有效杀死肝癌细胞。C-MYC蛋白在癌症中扮演关键角色,与之相对应的基因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癌基因,被视为“致癌主调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