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岛全媒体记者张婧 武传英图/受访者提供
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上午,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109名为国战斗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英烈70多年后在祖国的大地上安息。鲜为人知的是,有22名青岛籍烈士,一直长眠在他乡。即日起,半岛全媒体发起“为烈士寻亲,帮英雄回家”公益活动,帮他们找到亲人,帮英雄回家!
一张22位青岛籍烈士的名单
革命战争年代,一位位英雄以身报国、前赴后继的故事,令一代代国人感动。然而,由于战况惨烈、信息不完备等种种原因,一些烈士的身份无从考证。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中国已有约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96万名。英烈骸骨不能重回故里,家乡亲人也不知英烈魂在何方。几十年来,四处打听烈士安葬地的烈属不在少数。
在民间,也有一些普通人,不遗余力地帮助牺牲在外的烈士寻找亲人、回到家乡。“我这里有22位青岛籍烈士的名单信息,我想通过你们帮他们找到亲人。”近日,河北人张红琢联系到半岛全媒体记者,希望能通过当地媒体的力量,让这22位长眠于异乡的烈士,魂归故里。
意外踏上帮烈士寻亲之路
2007年,一次上网时无意间点开了“中国寻亲网”,张红琢从此走上了一条义务为烈士寻亲之路。今年59岁的张红琢,是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张各庄的一位普通居民。14年来,他自费走访过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个烈士陵园,拍摄烈士墓碑六万多块。
每次,张红琢都将收集到的烈士信息按地区分类好,再联系各省、市新闻媒体进行消息发布。目前,张红琢还在寻找的烈士亲属中,有22位烈士是山东青岛籍的。
当年,看到太原战役中牺牲的28名唐山籍烈士墓地无人认领,作为唐山人的他,想到家乡的英雄战死他乡却无人探望,感觉非常遗憾,就萌生了帮他们寻亲的念头。就这样从唐山籍烈士到河北籍烈士再到全国各地的烈士,张红琢的寻亲范围越做越大,也先后荣获“感动河北”年度人物、河北省优秀志愿者、唐山“寻亲使者”“唐山市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14年足迹遍布南北中外
今年59岁的张红琢每年最少跑外地两三次,每次离家半个多月。14年来不但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还多次到过朝鲜,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广西湖南剿匪、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等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寻亲,查阅不计其数的烈士名册,筛选核对、寻找各省市的烈士家属,每年发出数百封寻亲信。“我15岁的时候经历过唐山大地震。那时候,全国支援唐山,包括人民解放军。我跟咱们人民解放军相当有感情,每找到一位烈士家属的时候,我的心情那叫一个高兴。”
每到一个烈士陵园,张红琢的心情都特别沉重,“他们(烈士)牺牲时都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为了咱们的解放事业牺牲了,假如他们能活到现在也是儿孙满堂了,现在的生活多好啊,但是他们都没享受到……”在张红琢的帮助下,那些终于找到烈士的亲属,不远千里来墓地“相聚”,每次看到这个场面,一向刚强的他,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
多年的寻亲经历告诉张红琢,这些烈士的家属也十分想找到亲人,但都苦于不知道他们的墓地在哪,找起来更像大海捞针。这些找到亲人的烈士家属里,最长的有人找了整整70年。每当看到寻亲成功,烈士家属现场哭成一片,都是张红琢内心触动最大的时候,也是他坚持继续寻找下去的动力。
逐一核对信息如大海捞针
由于年代久远,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烈士亲属非常困难。在烈士墓碑和烈士英名录上,有的烈士仅仅只有一个名字,而大部分也只是写到所在的县,最多也不过写到烈士老家所在的村名。张红琢就把从网上下载的烈士资料,按县区分开,打印成册,并从当地历史资料中认真核对他们的籍贯、参加革命和牺牲时间等信息。这是一份异常琐碎而细致的工作,长期伏案工作,让张红琢的视力受到影响。很多时候,他要戴上两幅眼镜才能正常工作。一旦天气、身体条件允许,他便开上私家车,踏上寻找烈士的路。每到一个地方,张红琢便直奔当地的烈士陵园,对每个墓碑逐一拍照、记录。
碰到没有详细信息的墓碑,张红琢就去找当地民政部门或陵园管理处要一些资料,许多单位积极提供支持。但是,也有不理解甚至推诿刁难的时候。2013年,张红琢去东北某地烈士陵园寻找资料时,就被工作人员以“保密”为由拒绝。“我2013年过去,想拍照片,正好赶上下雪没法拍。我就找他们科长,问能不能把资料提供给我,结果这个科长说,这个烈士资料是保密的。”
这些阻拦并没有动摇张红琢为烈士寻亲的决心,为牺牲多年的烈士寻找到亲人,是他最大的心愿和动力。由于墓碑上信息有限,对于没有具体部队番号,或因笔误登记与现在不符,或姓名和地名音同字不同的,张红琢还要反复查询史料,认真分析校对。“过去是木牌,字看不清楚,都是照猫画虎。这几年我经历过的情况,有化名的,有异地当兵的,都是改过名的。就算校对好了,一百个烈士也找不出两三个。”
在张红琢的办公室里,各个省市的革命烈士名册厚厚一堆,书橱里,县志、市志应有尽有。这些年来,他就是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逐一核对好信息后,采取写信或亲自前往的方式,把烈士的信息交到他们亲人的手上。
为1300多名烈士找到家
张红琢告诉记者,他这么多年帮助过的烈士里,遇到最多的就是山东籍。全国几乎每个烈士陵园里都有山东籍烈士的墓。“你们山东籍战士付出得最多”,张红琢说。几年前,他曾经到过济南烈士陵园,当时山东省图书馆给他的寻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已经把这件事当成了我的第二职业,从没求过回报,烈士墓前的团聚就是我的愿望。”张红琢坦言,不是每位烈士都能找到亲属,可他一直在努力着。
目前,张红琢还在寻找的烈士中,有22位山东青岛籍的。张红琢告诉记者,由于烈士在所安葬陵园的信息,与根据其籍贯在当地的烈士英名录中记录的个人信息存在同音不同字、部分地名与现在不符等个别差异,张红琢都一一标记。“这可能是由于时代变迁及记录不准确等原因造成。比如烈士牺牲后善后的工作人员的笔误,由于方言不同说话时常同音不同字,及多年后烈士遗骨迁移烈士陵园时,原烈士墓地坟头的木牌或缺失或字迹不清等。”张红琢希望通过资料对比,甄别烈士真实信息,补充烈士生前事迹等,更重要的是让烈士的亲人更好辨别,好叫他们早日回家。
14年来,在全国各地志愿者、媒体和相关部门的协作下,共为1300多名烈士找到了“家”。如今,张红琢的手机、邮箱成了热线,每天都有烈士亲属请他帮助寻亲的嘱托。张红琢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为烈士寻亲”的行动中来。
山河已无恙,英雄可归家!愿烈士早日找到亲人!
新闻推荐
早报9月2日讯漫步在市北区街头,每个市民都能切身感受到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带来的喜人变化:卫生死角少了,人行道走得舒坦了,斑驳...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