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八月十五,父亲都会给姥姥寄去一份月饼。父亲用薄薄的木板,仔细地钉一个小盒子,里面铺上包月饼的纸,小心翼翼地放进五个月饼,然后再垫上几张纸,不留空隙,送到邮局寄给姥姥,十几年如一日,年年如此,直到姥姥去世。
那时,我们家里生活困难,全家六口人仲秋节也不过买一斤月饼,一人分半个,弟妹们拿着到外面“偃月”,然后慢慢地品尝。
姥姥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母亲排行老三,舅舅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在我出生时,他早已牺牲了,所以对他没有印象。听母亲说舅舅长得浓眉大眼很英俊,读过书,有抱负,1947年报名参军,是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得知舅舅牺牲的消息,姥爷悲痛欲绝,积劳成疾,不久也过世了,姥姥成了烈属。
五十年代初母亲随父亲来到了青岛,小姨来青岛上学,后来也在此安下了家。大姨嫁给了邻村的一位老师。姥姥一个人住在老家,作为烈属,国家每年供给她五百斤粮食,每个月五元钱的生活费,平时村里安排人帮她挑水干活。
父亲给姥姥寄月饼,源于母亲的一次探亲,那年,母亲回家陪姥姥过中秋节,回来后说姥姥第一次吃到青岛的月饼,一个劲地说好吃,松软、又香又甜。父亲听说后,当天就买了两斤月饼寄了过去。从那以后父亲每年中秋都给姥姥寄月饼。
我听老家的大姨说,姥姥第一次收到寄去的月饼时,眼里流泪了,她想起了远方的女儿、女婿,外孙们,她收到的不只是月饼,而是一份思念和亲情呀。听说,姥姥收到的月饼,自己很少吃,大部分都分给帮她干活的人和大姨家的孩子们了。
新闻推荐
聚焦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