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陶身体剧场为青岛观众带来了《4》和《5》两部现代舞作品。
这是两部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作品,说明书上的标准文本是这样说的:
《4》是“四位舞者彼此相互不接触,通过圆的律动进行整齐有序的重心转换运动,内外之间的默契配合体现出的一致性像是充满磁力般而凝聚成一股强大气场,不断推演着关于能量守恒与消逝本质的极限过程。 ”
《5》则是“五位舞者自始至终相互保持连接,从不分开而浑然一体,彼此之间像编绳一样,如何打结、如何解开,以连绵不断的支撑运动进行无尽的形变与行进。身体整体的交缠与堆叠又如同活动的建筑,无限展开关于空间建构与限制的不同可能。 ”
如果缺乏现代舞的观看经验,这两部作品无疑是令人费解的。肢体语言相当夸张,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荒诞,普通观众很难理解一位舞者的动作是如何发力,支点在哪里,重心又在哪里。
陶身体剧场的第一步,是消解了人们惯常所认知的舞蹈规范。舞者们用缓慢的、匪夷所思的身体移动与变幻,把观众带入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中。而观众看一台舞蹈作品,经常用的那些辅助手段,如音乐、舞美则全程被消解。 《4》的舞台音响一开始是类似于“京味RAP”的说唱,后来则完全是贝大提琴上令人压抑的低音和节奏极少变化的木鱼。没有什么舞美,就是像排练场一样的一片光。上半场的《4》,四位舞者全程戴着黑色面罩,惯常舞蹈作品中舞者那甜美的面容也都隐藏了。
消解了舞蹈规范,隐藏了非舞蹈的手段。陶身体剧场呈现出来的是纯粹,是身体的可能性。在媒体对编导陶冶的访谈中,他说:“你的身体从生到死跟着你一辈子,身体一直走在意识的前面,它蕴含着所有的智慧。 ”
的确,在枯燥、冗长、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有所谓“身不由己”的体验。我们的大脑因理性判断产生的指令,有时会遭到身体的反抗,肌肉记忆或者某种更加神秘模糊的密码就埋藏在身体深处。在我看来,现代舞的创作者,一定是得到了这些密码的神秘启示,而开始了一种向内的挖掘。
这是我理解陶身体剧场的第一步:隐藏与消解舞台表演中的规范与手段,探寻肢体语言另外的、无限的可能性。
虽然陶身体剧场的作品很少被谈及戏剧性与所要表达的意义,但是不同的观众确实会在这样一部舞台作品中看出不同的意义。以我个人之观感,《4》中,四位舞者全程没有身体接触,但是他们彼此又像磁场一样吸引。在《5》中,五位舞者全程倒在舞台上,肢体不止是接触,有时简直就是粘连在一起,他们有时像浪花一样翻滚,有时像某种农作物一样吐出一个穗,继而又缓慢地倒下去。正是这五位连接在一起的舞者,却让人看到了排斥。 《4》中的吸引,《5》中的排斥,是我在舞者奇异肌体语言之上感受出来的戏剧感。但是也有观众不这样想,有的观众在《4》中看到的是无奈,在《5》中看到的是苦闷。有的观众在《4》中看到的是欢欣,在《5》中看到的是生命力。我还听到散场后一位小朋友向她的妈妈描述自己眼中的陶身体剧场:“《4》像水族馆里浮游的水母,《5》像滚筒洗衣机里冬天的衣服。 ”
任何艺术都有其内在规律,也总有艺术家在按照这个规律在进行无休止地探寻。陶身体剧场的作品,正是按照现代舞的规律,对人身体的语言进行扩张,这是这场演出的可贵之处。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唯一,而只有少数人获得了表达唯一的权力,这少数人便是最终推动艺术向前发展的艺术家。
说起现代舞,其实岛城观众也不算陌生。早在2002年,著名现代舞团保罗·泰勒就曾来岛城演出。此后的2016年,林怀民先生带着《水月》来访,也曾引起业内轰动。保罗·泰勒成名已久,是经典化的现代舞,林怀民与《云门舞集》也已经走过了四十年,是华人现代艺术的标志作品。陶身体剧场是更年轻、更前沿的艺术,我想他们的力量还远未完全迸发。早就听行内人介绍过,陶身体剧场曾与《云门舞集》做过互换排练,呈现令人期待的《交换作》。于普通观众而言,现代舞从令人费解到慢慢接受,再到喜爱,肯定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记得那年林怀民先生在《水月》谢幕时曾描述过《云门舞集》在中国台湾观众中受欢迎的程度,这样一部带有实验性和哲学思考的作品,可以做到人山人海。相信陶身体剧场也一定会越做越精彩,越来越被热爱现代艺术的观众所接受。
作者简介:张彤,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副院长、《青岛文学》副主编。
笸张彤
新闻推荐
早报9月24日讯“选择青岛,就是选择投身国家战略伟大事业;选择青岛,就是选择施展抱负、实现价值的理想舞台!”9月24日,由市委组...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