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岛城医疗圈最大的热点莫过于一名青岛医生带病做手术,一度冲上了微博同城的热搜榜单,这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网友的点赞和留言,还引发一波舆论热议。记者注意到,留言中有两种声音:有人感动于医生的敬业精神;还有人提出质疑,带病做手术是否有悖于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专业主义。对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一起探讨:为了患者的安全,医生该不该带病手术。
轻伤不下火线的主刀医生
热搜的主人公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医务部主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袁英,因为一次注射治疗的“曝光”,他首先在医院“火”了起来。被“曝光”的注射治疗发生在9月27日,当时正值两台手术间隙,视频拍摄到了麻醉科副主任周金锋为袁英做疼痛治疗,而袁英刚刚结束了一台外科手术。注射过程中,袁英强忍着疼痛。
原来,前几天袁英意外骨折,造成了胫骨平台骨折。有多位骨折的网友在微博留言,胫骨平台骨折非常疼。而袁英没有因为疼痛辞去手术,而是选择一边康复一边工作。既然受伤了,那让别人来做这个手术行不行?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作为经验丰富的鼻科专家,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手术方案和时间都已经提前定好,作为最了解患者病情的人,袁英不想因为这次“轻度”胫骨平台骨折而“误事儿”。
疼痛减轻后再次上手术台
由于当天在完成一台手术后疼痛加重,袁英接受了麻醉科医生的“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及肌腱周围间隙注射治疗”。这次的注射治疗,主要就是为了缓解肌腱、韧带、滑膜囊和软组织损伤导致的炎性疼痛和水肿,促进损伤的恢复,并可立即减轻损伤部位站立和曲腿时的疼痛,但是对于骨折治疗并没有多大效用。因此,麻醉科医生嘱咐他,卧床休息,但这位“患者”并不十分配合,动作麻利地重新穿好支具,起身走了出去,选择坐着完成外科手术。
刷手池旁边,又有同事关心地问起袁英的腿伤,他轻描淡写回一句“伤着了”,刷完手,径直向手术间走去,患者刚到,他拿起病历再一次确认了这次手术的关键信息,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新一台手术中……
“医生不健康是手术最大风险”
当袁英带病做手术冲上热搜榜时,两种声音也纷至沓来。留言中,记者看到了袁英曾经的患者留言,心疼的同时为敬业的袁英点赞。还有的网友表示,胫骨平台骨折非常疼,哪怕吃了止疼药和安眠药都无法入睡,这名医生忍着痛做手术真的太不容易了。赞许的声音之外,另一个声音也渐渐多了起来——每一个患者应该被一个健康的医生诊治,医生不健康这本身就是手术最大的风险。一旦手术中出现问题,医生能负得起责任吗?有一位医生给记者发来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忍痛’给患者做手术,置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于不顾,这是医院管理存在的漏洞,这样的报道是捧杀、是高级黑。”一位媒体从业者也提出了质疑:“对手术台上的病人来说,医生没有最好的健康状态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医院不给手术医生安排AB角,是否意味着管理有盲区?”
随后,记者咨询了一位在青岛某医院工作的医学博士,他就此事提出了三个疑问,“是不是必须立即、马上安排的急症手术?如果不是,科室其他医生可不可以做?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及家属对此知不知情?”该医学博士表示,不能为了讴歌这名医生带病做手术,而将其同耐高温作业的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等做概念上的混淆,不能一味为了感动而感动,一般临床上遇到这种情况,理应让其他同事顶上,给年轻医生更多成长的机会。
可预知的风险请降到最低
医生该不该带病做手术其实已被讨论过多次。答案是:当然不应该。医学自媒体大V“白衣山猫”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正在行驶的公交车上,司机胸闷胸痛,一旁的医生判断他可能患有心梗,建议立刻靠边停车,同时拨打120呼叫救护车,建议他马上去医院。可是公交车司机却说:“我自己的身体,自己有数,我要是停车了,这车上没有公交车司机。这些乘客就会耽误坐车的时间。我一定要把这些乘客送到目的地。”司机忍着剧痛开车,一路上险象环生,车子差点掉入长江,最终安全抵达目的地,司机昏倒,送医,万幸保住性命。这司机会不会被公交系统树立为爱岗敬业典型?媒体会不会大肆宣传他的爱岗敬业精神,号召其他司机向他学习?这是虚构的故事,但点出了其中的荒唐。美国医师协会章程规定,医生的医疗行为,要以病人为中心,就要从根本上减少风险。美国保险公司也会抗议医生的做法,甚至对医生提高保额,因为医生这样做,迟早会出医疗事故而带来巨额赔偿。
“人民至上”在医疗卫生领域就是“患者生命安全至上”,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尊重生命都应是摆在首位的。医生带病手术带来的隐忧,是每一位患者、每一个家庭不愿意用生命的代价去承受的,这样的风险请务必降低到零。在医疗资源不断丰沛的当下,医院管理机制应跟上发展步伐,科室梯队建设应该更为完备。当医生生病时,请让他安心地、踏实地养病,健康了再归来。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于波
新闻推荐
早报9月30日讯9月30日前夕,话题#我的身份证上有你的名字#冲上微博热搜,“一曼”这个名字受到了众人的关注,这个在大家生活中...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