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气阴沉,再登浮山,顺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石旧址继续上行,新修的木质楼梯,将游客引向了一个绝佳的观景地点:七观台。
遥望青山,九点绵延,奇峰遮天;眺望碧海,烟气浩渺,波浪翻滚。
一棵黑松植于台上,在阴云中,显得更为深邃,是水墨画中浓重的色彩。沿着优美逶迤的山岭,踏上裸露的石路,接下来的行程,便是踏着前人的足迹,在顶峰行走了。犹如踏云而行,缥缈似仙。
不同于市南的山头公园,登临浮山,看到的是浮山后、浮山湾、石老人的景色。浮山,是崂山向西南延伸的余脉,九峰耸立,俊秀挺拔,人称“浮山九点”,主峰海拔368米,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有趣的是,浮山常伴有云雾,群峰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处,似朵朵芙蓉出水。如遇降雨时,往往海雾升腾,如同千军万马直奔浮山,一霎时,云罩峰顶,雾漫大山,所以“浮山戴帽,大雨盛瓢”。
寻找旧迹,也是此次登山的目的之一。
在浮山中峰南面山腰,曾有浮山庙,正殿供佛祖,原名朝阳庵,“相传此庙创于汉时,迭经修建,最盛时僧众曾达百余人,迨民国初元寺僧法兴无力修葺,殿宇将有倾圯之虞,经太平宫张道士嘉林介绍售于芙蓉山全圣观主曾明本,乃重修庙宇,改名全圣观”(《青岛名胜游览指南》1935年)。
然而,对于朝阳庵修建的年代,有不同的记载,据《青岛市志·崂山志》记载:“朝阳庵,又名浮山寺、朝阳寺、潮阳庵、全圣观。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该庵由明代进士黄作孚修建,为其隐居读书处。民国初年,追随肃亲王的曾明本于复辟失败后将此庵改为道观,名全圣观,并在此出家为道士。”而有研究专家考证,朝阳庵始建于元代,是北七真谭处端所创全真南无派道场,被列为《崂山道教建筑群庙宇名录》119座中的45位。
循着指示牌,找到了一些废弃的地基,已经没有朝阳庵当年的风貌。记载中,道观当年被众峰环抱,前临大海,水天一色,庭中银杏两株参天特立,围合四抱以上。
朝阳庵是何时消失的?1899年德国人海因里希·谋乐在《山东德邑村镇志》中这样提到:“这座庙建在山脉南侧的一个险峻谷地中。花岗岩石块砌成的高墙中有这个建筑物的平场和小园子。虽然庙殿已经倒塌并且荒芜,它高高的位置在观赏蓝色的大海和灰色的多岩石时仍会使每位旅游者神往,使人流连忘返。”由此可见,在当时朝阳庵便已经荒芜了。
之后,道人曾明本购下此地重新修葺,改名为全圣观。
曾明本是谁?有说法称,他是曾国藩的嫡孙,曾参与晚清遗老们组成的宗社党,企图恢复清室统治,复辟失败后,他决定遁入空门。“在四方芙蓉山的全圣观当住持,后经崂山太平宫道士张道士介绍,买下浮山庙,上了浮山”。他将朝阳庵修缮、增建,扩大规模,让这座古庙经历了最辉煌的时期。
再上行不远,是朝阳洞旧址,庙乐声中,香火缭绕。洞口书有一对联:藓崖直上飞双屐,云洞前头岸幅巾。题头为“性全先生雅属”,其中性全是曾明本的道号,落款为蔡元培。蔡元培来青期间,专程到访并题联,可见朝阳庵当年的声名地位。
遗憾的是,特殊年代,朝阳庵遭到严重破坏,“只是庵内一棵600年树龄的银杏尚在,而后几十年中经过人攀羊啃,也已荡然无存。如今能留给世人观看的,也只有原朝阳庵东北处岩石下的朝阳洞,此洞近年来被王家麦岛村重修,致使许多人前来观览”,曾在附近居住过的刘书章先生说。
新闻推荐
前年生日,妈妈送给我一副乐高国际象棋。我收到礼物时,开心地亲了妈妈一下。我花了四五个小时,终于把乐高国际象棋模型拼了起...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