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10月14日讯 “没有想到还有这一天,我还能看到新生活在向我招手,每一天都将是全新的体验! ”被疾病折磨了整整一年的患者王先生(化名),在57岁的时候重获“心”生——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为他成功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这是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顺利实施的第22例“换心”手术。
“换心”患者迎来新生
一年前,王先生因急性心肌梗死,置入了7枚支架。近1年来,王先生反复发作心衰,病情逐渐加重,随时有生命危险。然而,大面积的心肌梗死让他的心脏变得大而薄弱,心脏坏死区域变得如石头一般坚硬,常规手术如心脏搭桥等不会有疗效。长期的慢性心衰让王先生逐步失去了活动能力。最终,王先生一家人经多方打听,来到青大附院寻求帮助。经多学科会诊,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移植团队决定为他实行心脏移植手术。非常幸运的是,王先生入院不到一周,便遇到了合适的供体。
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杨苏民带领团队为王先生的“心”生活而奋战。当供体心脏送入手术室后,专家立即将新供体心脏与患者的心脏位置吻合好,迅速开始缝合。手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供体心脏缝合到准确位置,以确保心脏无血栓形成。经过4小时奋战,专家终于缝合了患者腹腔上的最后一针。
由于王先生长期心衰,心脏移植手术后,可能会造成肺动脉习惯性高压,可能出现围术期心衰。治疗团队通过降肺压、改善心功能、抗感染、抗免疫排斥等一系列治疗,让王先生逐步恢复,于近日顺利出院。
5年间实施22例手术
“对于医院来说,心脏移植是临床免疫学、临床病理学、药理学、试验学以及手术等多学科的综合体现,是一项系统工程。 ”杨苏民解释道,心脏移植手术能成功开展,首先要求受者的重要脏器功能要好,能接受心脏移植手术。供体的运送是整个手术能否进行的前提,一般要求供体心脏从供者身上取下后,移植手术要在6小时内结束,也就是说要尽量减少“供心”缺血的时间。
“非常感谢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同样感谢捐献者。我希望能够带着捐献者的生命继续前行,不负他的爱心。 ”王先生告诉记者。“心脏移植后有可能产生排斥反应,我们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克服这一问题。但这些药物会让患者的抗感染能力降低。因此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多多注意周围环境、空气,避免到人多的地方,注意防护。 ”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王士忠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移植团队自2016年开始实施心脏移植手术,经省卫健委批准,至今已实施22例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率达91%。
/ 延伸 /
“换心”会改变人的性格?
网络上流传着不少“换心人”承袭了心脏捐献者部分性情的故事,这让很多人感到好奇,“换心”真的会改变患者性格吗?
王士忠告诉记者,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性格有所改变多是影视作品里的剧情。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认为,尽管人类记忆机制中的许多细节还没研究清楚,但人的记忆是储存在大脑皮层中的,不可能通过移植肾脏、心脏、肝脏等器官而传递,这是个科学定论。一方面,对大部分人而言,心脏移植是个大手术,就像经历了生死考验,而经历过生死关头的人,性情多少都会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从医学的角度讲,心脏移植后,随着心功能的好转,患者机体的各个机能都会有所改善,肯定会对人的心态、情绪等产生影响。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徐小钦)
新闻推荐
32周胎儿心跳缓慢起因竟是遗传病 青岛妇儿医院胎儿医学中心诊疗追踪发现孕妇家族罹患遗传病
近日,28岁的高女士(化名)在怀孕32周产检时发现胎儿心率仅有70次/分,当地医院考虑为“胎儿窘迫”,被紧急转往青岛妇女儿童医院...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