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岛晚报》结缘,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时我正努力从散文诗创作转型写小说,陆续发表了几个中短篇小说后,又跃跃欲试地写第一部长篇,而我的散文写作还没有开始。1995年夏季,省作协召开第二届青创会,地点在东营,当时的开会时间都较长,一开就是好几天。正是在那次会议上,结识了同样是青创会的代表、《青岛晚报》副刊编辑高伟老师,同时参加此次会议的青岛作家有韩嘉川、李秋红、张毅、修祥明等,当时,大家都很年轻,一见面就互相热络起来。会议结束不久,我接到高伟老师的约稿电话,自然是约写一篇随笔,很快在《青潮》副刊栏目头条位置刊发。如今,光阴过去太久,我已经忘记那篇随笔的题目了,但这一小小的举动对我而言,却具有某种非凡的意义——因为自那以后,我被敬业的高伟老师不断约稿,“逼上梁山”似的写开了随笔,并且越写兴致越浓,有一种对人间世事“一吐为快”的感觉。一年下来,我在《青潮》副刊发表了二十多篇随笔,渐渐被青岛的读者所熟悉。尤其要命的是,此后我对小说突然生了厌倦,由随笔转而操持起了散文,导致我今天成了一位“散文作家”。
有人说,若想了解一个城市的包容力和开放度,读一下这个城市的晚报就知道了,因为晚报的关注点正是一个城市的民生百态,是市民生活和各种当下信息的集结地,是政治、经济和文化阵地的晴雨表,国事家事天下事,可谓包罗万象。正因为此,让我渐渐养成一个习惯,每天阅读晚报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哪一天漏读了,第二天再想办法补上。
作为写作者,读晚报的关注点自然是副刊版面,副刊是一个城市的窗口,验证这座城市的人文情怀、精神品格以及审美向度。在那些年,到异地出差的机会格外密集,印象中有一次去南方一座美丽的城市开会,房间里有赠阅的晚报,但当我随手翻开副刊的页面,发现那家报纸的副刊办得很一般,我当即就在心下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觉得那座美丽的城市突然逊色了许多!在我看来,一座城市仅仅拥有繁华的商业区是缺少温度和色彩的,还要有思维格局开阔沉静的思想者,有审美品位高级的艺术家——作家、歌手、书画家、音乐家与舞蹈家等等,这些群落会让一座城市变得底蕴厚重而气度超拔,令人亲近或仰望。
这么多年以来,《青岛晚报》的《青潮》副刊一直广受瞩目,团结了一批写作者,这些写作者不仅限于青岛市区,还辐射到省内外甚至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家。在这里,我要重点回忆一下时光进入2000年后,给《青岛晚报》写专栏的那段日子。
当时,新世纪刚刚来临,人们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各地晚报的专栏写作也应运而生,而我有幸成为晚报“四人圆桌”的专栏作者之一。印象中每期专栏的主题,由报社提供,均为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在每周末准时推出。圆桌对谈的形式活泼,十分受读者欢迎,且反响热烈。记得,接手专栏任务后忙得不亦乐乎,顾不上写小说了,索性把长篇撂到了一边。这一写就是一年下去,这些貌似简单短小的专栏随笔,大大地训练了我的写作能力,也让我学会了用多种角度关照世态,有一些篇章被《散文选刊》《杂文选刊》转载,有的被收入各种选本。
转眼间,到了2001年春天,晚报组织“四人圆桌”的专栏作者进行小型笔会,这就有了那次难忘的竹岔岛之行。如今回忆,这次海岛行是我生命中跳跃不已的一个美丽光点。是的,在那些年,我过得格外忙碌,搬家,外出,开会,迎来送往等等,工作和杂事占了十分之七,剩下不多的时间分配给读书和写作,最后可怜的一分留给自己发呆或冥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竹岔岛就像一个奖赏,把灰暗的时光照耀。
那是五月的一天,有柔软的阳光铺开在大海上,像一块丝绸一直铺到岛子上去,令人赏目。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去海岛,一大早就从淄博匆匆赶来。而且,乘坐上开往海岛的快艇,自己感觉竟在不知不觉中混成了一名晚报的老作者,心下产生一阵窃喜。呵呵,好在有大海的背景作掩饰,让我忍住了内心的愉快。夜晚,月光照耀着浪花四溅的海面,制造出如梦似幻的错觉,海岛的夜空升起一串盛开的礼花,耳畔响起了一阵鞭炮声,仿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记得在那天晚上,虽然在岛上十分简陋的屋舍入住下来,但大家都是那么开心,聊天到夜深,有人唱歌,有人朗诵普希金的诗,还就着羊肉烤串,喝了一大堆啤酒。
那次活动,让我知道了一些新奇陌生的生活,都超出了我的日常经验,比如岛上的民俗、风景和渔民,它们悄然存在于世俗之外。岛上有一棵奇怪的树,大家在树下争相拍照,无非想沾些怪气,回城里吓一吓家人。还有一个远古的火山口,其上布满现代舞蹈的图案,我们坐在那里想象奔突的熔岩怎样把海水烧热。
与十几位谋面或未曾谋面的朋友相聚,时间过得飞快。我感到,时任副刊部主任陈为朋兄,时任副刊编辑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刘涛兄,以及我接触过的晚报编辑们,都是那么勤恳敬业,在为办好晚报而大动脑筋,博取众长,开拓思路,其实是为岛城市民文化生活的繁荣做贡献。如果没有这样一批纯粹而又事业心极强的文化人,很难想象晚报还会不会像现在的样子,还会不会受到广大市民们的普遍欢迎。还有那个笔名叫苇子的编辑、青年女诗人高伟老师,风采如一首抒情诗。在那一次活动上,我还见到了著名小说家郑建华大姐,以及后来声名鹊起的女作家阿占,我们在此后都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晚报的采编工作一直是繁忙的,这是我在与各位编辑通话时了解到的,比如他们从来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大礼拜,再比如只要一进编辑部,耳边就会一直响着聒噪的电话铃声。有一年春节,我想给他们献上一个祝福,就试着将一个电话打过去,在对方接听的瞬间,我知道了他们工作的辛苦与高尚。如今,那个令人心头一热的瞬间已经像竹岔岛一样永驻记忆,成为温暖的往事吹拂心坎。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今天,这份散发着情怀的晚报迎来了30周年的生日,令人百感交集。三十年,晚报各个时期的领导和编辑们经过不懈努力,使晚报办出了今天的特色与品位,岛城的市民才有了这样一份每天必需的精神美餐。我相信她会越来越好,美不胜收!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以一名老作者的名义,说出内心深深的祝福与谢意。
(周蓬桦,著名作家、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石化作家协会副主席。获得冰心散文奖、中华铁人文学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丰子恺散文奖、泰山文学奖等。现居青岛。)
新闻推荐
本报10月19日讯22日(本周五),2021第五届青岛国际汽车嘉年华将于青岛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作为青岛年度四大车展的收官之作,本...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