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占(右)在指导学生练习。半岛全媒体记者黄冬梅
城阳区老年大学,211教室,早上八点,暖暖的阳光已经洒满了屋内。苏子占在讲台上认真地进行二次备课,学生一个个陆续到场,并和她熟络地打招呼。“八点半,人齐了,我们开始上课啰!”苏子占说起话来,声音亲切又温柔。
不一会,教室就传出了叮叮咚咚的弹奏声,温润如玉,清透似磬,这是苏子占的中阮教弹课堂。据苏子占介绍,阮是由汉代琵琶衍变而来,分为低音阮、大阮、中阮、小阮、高音阮,是我国的传统弹拨乐器,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因为柳琴的演奏方法和技巧与中阮大致相同,融会贯通,所以平时苏子占也教授柳琴课,她有50多年的琴技,曾获中国民族管弦学会颁发的“优秀教师”证书,青岛市民族器乐比赛一等奖等荣誉。
从外表上看,68岁的苏子占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她说:“是因为乐观,幸福!苏子占的家乡在胶南,她父亲在私塾上过学,家中学习氛围浓厚,还有不少藏书供她阅读,用她的话说,“在当时我家算得上是一个书香家庭。”因为长相出众,颇有天赋,苏子占10多岁时就被当地的剧团挑选为京剧演员,16岁那年,她意外接触到了阮,从此对它的热爱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我当时怎么练都练不腻,白天请教老师,晚上就自己琢磨摸索,有时候抱着阮就睡着了。”让苏子占印象深刻的是,住在剧团宿舍时她想利用休息时间练习,又怕影响到室友,于是就去到户外练习。“冬天里手冻得僵硬,尝试多种办法后,我发现拿雪把双手来回搓,直到手被搓热,后面再怎么弹奏手都会很灵活。”回忆起这些用功刻苦的日子,苏子占描述得云淡风轻,甚至因自己当时发现这一驱寒方法,言语中还带着一丝得意和骄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戏剧事业慢慢落入低谷。结婚后,迫于生计的苏子占离开了剧团,进入印刷工厂工作,每天忙忙碌碌,无法天天练习弹奏中阮了,但她对中阮始终是那么热爱和痴迷。“有时工作生活遇到烦闷事了,弹奏一下中阮,心情都感觉好了不少。”对苏子占而言,中阮陪伴自己度过了人生很多重要的时刻,留存着青春的痕迹,带有归属感。退休后,她更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心都放在了心爱的中阮弹奏上,她的水平和技艺也越来越高,不少人慕名找来向她学习。
2017年,名声在外的苏子占被城阳区老年大学聘请去当老师,当时家里老人、孩子都不需要她过多操心,于是她一口答应了下来,选择再次上岗,苏子占的目的很纯粹,“赚钱是次要,我主要想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会弹奏中阮,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苏子占家住李沧区,每逢上课的日子,她需要五点半起床,倒三趟公交车,但她一点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忙碌的日子特别充实。2020年城阳开通了地铁,这让苏子占去上班时方便了不少。
教学中,苏子占因为专业和敬业得到很多学生的尊敬,她也用自己的乐观、自信感染改变了学生。跟着苏子占上课一段时间,中阮班的每个成员都能发觉自己的转变。有的人改掉了身上的不良习惯;有的人改善了身体状况;有的人在这里找回自信。苏子占希望,她教了几年后,学生们不仅有音乐的素养,还有老人的精气神,有修养,长者的风范。
在与苏子占聊天的过程中,总能听到她“金句频出”。她说,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魅力,老去并没有那么可怕;她说,没有谁可以青春永驻,但年轻的心永不逝去;生活不应该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需要一些精神熏陶。如今,尽管岁月已经在苏子占的脸上刻上痕迹,但她的生活依旧没有褪色,定格在镜头下的她虽不复年轻,但依旧有着某种来自内心的光彩。
68岁的苏子占成了老年人中的榜样,她打破了老人就该在家颐养天年的传统束缚,找到自己的另一份价值,像一道光拨开了老年生活的迷雾。“只要你心态是年轻的,不要在乎外在的年龄,不要在乎条条框框,那么你就会充满活力和朝气,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苏子占微笑着说。
新闻推荐
本报10月20日讯近日,城阳街道“社区阳光治理共同体”建设推动会在凤凰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驻地召开。会上,18个农村社区与32...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