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10月22日讯 18岁小伙、暴发性心肌炎、多学科团队、ECMO、13个日夜……看到这些关键词,就能让人感受到不久前一场生死救援的紧张与激烈。 9月24日晚11时,一个电话打破了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重症医学科(ICU)夜间忙碌而有序的宁静。一名18岁小伙患暴发性心肌炎躺在急诊室中,重症医学科为ECMO(体外膜肺氧合)上机快速准备着,心内科团队分秒必争地在导管室为他紧急进行冠脉造影术等。预冲—超声评估—定位—置管—连接—运转,在麻醉手术科、心外科、重症医学科等ECMO团队成员的精准操控下,ECMO上机一气呵成。随着ECMO“代班成功”,患者“暴走”的心脏得到休息,呼吸恢复平稳,心率血压同步好转。
据介绍,ECMO是一项顶尖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也叫“人工心肺”技术,代表一个医院乃至一个地区的危重症急救水平,被誉为危重症患者的“救命神器”。其原理是将静脉血引出,经膜肺氧合和血泵后回到动脉,可以代替患者心肺功能,让心脏和肺脏得到休息。 “如果没有ECMO技术的话,重症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率非常高,而EC-MO上机后可以让患者的心脏得到休息。同时我们再对患者的原发疾病进行治疗,那么心脏就能够慢慢恢复。 ”参与这场抢救的一名医务人员介绍,ECMO上机期间管理复杂,相当于人体同时存在两个心脏泵、两个肺,循环管理、呼吸管理、感控管理、液体管理、抗凝管理,水电酸碱等管理每一项都要求极度精细。
但ECMO成功上机仅仅是第一步,上机后全身抗凝、液体管理、水电酸碱、管路维护、感控管理等每个环节都关系着抢救的成败。为全力保障这名患者的生命安全,市立医院多学科团队进行联合会诊,国庆长假ECMO团队每日不间断进行专科查房,床旁重症超声每日多次评估患者心功能、血管并发症、外周灌注、导管位置等。经过医护团队连续13天一对一日夜守护,这名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趋于平稳,心功能达标,ECMO完成使命,患者成功脱机。
在此次救治过程中,ECMO团队在短期内完成植入,患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复盘本次暴发性心肌炎的成功抢救,医院倡导的多学科团队模式、技术精湛的EC-MO团队及时快速有效的响应和密切配合无疑是成功的关键,医护一体化的诊疗方案和医护团队的全力救治与呵护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岛市市立医院自开展ECMO技术以来,已成功救治包括暴发性心肌炎孕产妇在内的数十例危急重症患者,成为抢救重症患者的“终极”武器,体现了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过硬的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通讯员 徐福强)
新闻推荐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马正拓菊展期间,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隧道巴士公司15路、206路线将适时增发“赏菊区间车”,邀市民游...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