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放学铃声响起,青岛市城阳区天河小学四年级学生翟陈熙并没有背起书包离开学校,他和往常一样,换上了运动服,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操场,为接下来的篮球训练做起了热身运动。 “我每天都很期待这个时候,老师说后期还会组织比赛。 ”翟陈熙说。 “把孩子放在学校又安全又省心,之前我们家长接孩子总是急着赶到学校,有时候忙起来还会错过时间。现在完全不担心了,孩子还能学到东西,真是两全其美,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 ”翟陈熙的妈妈陈娟对天河小学开展的托管课程赞不绝口。
青岛市城阳区通过健全托管制度、丰富托管形式、强化托管保障等措施,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服务内容和模式,打造了“阳光托管”服务品牌,解决小学“放学早、接送难”矛盾。截至目前,城阳区已累计投资4900余万元开展校内托管服务,参与托管人数达7.7万人,占小学生总数的97%,为7万多个家庭解决了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难题。
丰富校内托管形式
放学铃响起,原本安静的城阳区国城小学校园立刻沸腾起来。操场上,足球小将们灵活地运球、踢球;体育馆里,冰上项目、击剑这些新花样令人耳目一新;微机室里,一串串字符在同学们的手中变幻莫测,编程、机器人等项目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素描社团中,黑与白的世界闪烁着孩子身上别样的色彩;陶艺教室里,孩子们仔细地打磨,一个个漂亮的花瓶从拉坯到烧制,制成一件件美丽的艺术品……
“‘双减’政策实行以来,我们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设置分层作业超市、实施多彩课后托管,学校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设置30余门精雅课程,受到了家长朋友和师生的一致好评。”国城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林倩告诉记者,“此外,我们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将少先队活动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学习知识,走进毛公山铭记历史,走进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走进街头巷尾清扫卫生……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志愿服务让学生感受到课本外的乐趣。 ”
近年来,城阳区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将“温暖普惠”的阳光理念融入校内托管制度建设,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健全服务制度,积极探索学生家长满意的校内托管方式方法。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开设“阳光阅读”“阳光心理”“阳光劳动”“阳光艺术”“阳光体育”等多项校内托管自选课程,组织学生集体进行阅读交流、电影观赏、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体育运动、劳动实践、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兴趣与爱好,增强学生体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家校互动提高教育质量
“‘双减’政策下,老师工作量增加,如何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一方面,应该给予老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应该让老师们有更多‘阳光下’的收入,提升老师的获得感。”9月23日,一场“以爱牵手,聚力成长”主题的校级家委会在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举行。学校详细介绍了学校特色发展以及托管服务的做法,家长代表们也纷纷反馈了关于学校托管工作的意见建议。
为健全托管制度、确保托管质量,城阳区秉持“协同共治”理念,健全“阳光托管”制度,积极统筹政府、家长、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校内托管工作,持续在宣传引导、资金保障、教育督导上下功夫,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监管、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课后服务工作机制。
城阳区教育体育局财务基建科负责人付相新介绍,为确保校内托管质量,城阳区统筹规划部署全区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工作,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参与课后校内托管的学校给予补助,补贴资金全额用于教职工托管工作补贴,纳入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各校制定科学的补贴发放办法,按月发放教职工托管工作补贴。此外,城阳区教体局还创新家长助教模式,在校内托管服务中开展“爸爸妈妈课堂”活动,让家长发挥专业特长参与校内托管,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对父母职业的了解,促进亲子关系融洽发展,实现家校互动、家校共育,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通讯员 苟小妹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早报10月24日讯近日,李沧区环委会办公室在湘潭路街道开展散煤管控工作。市生态环境李沧分局工作人员协助湘潭路街道建立燃...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