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晚7:00,结束了开工日第一天的奔忙和疲惫,许多人将位居上海路6号的工人文化宫作为了共同的目的地,这里开设的 “知识就是力量——每周一讲”堪称青岛本土的“百家讲坛”,日积月累搭建着青岛人心目中的精神家园。今年11月份的第一天,“每周一讲”悄然迎来了第1600期的讲座,同时陪伴青岛人走过了38年的风雨历程。
38年40万人次走进讲坛
对于许多爱怀旧的人来说,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每周一讲”是记忆中难以泯灭的热情。 “每周一讲”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新旧观念受到相互撞击。当时的青年职工对知充满强烈渴求,在这种背景下工人文化宫为适应社会的需求,结合群众文化工作特点,于1983年4月8日创办了“每周一讲”讲座。时至今日,许多“老青岛”忆起当时的盛况印象深刻,青岛作家、文艺评论家吕铭康告诉记者,当时第一期的讲座就请来了雕塑大家徐立忠,他的讲座题目是 《美与生活》,“当时的教室是一间十几平米的阅览室,每次开讲都座无虚席,最高峰时有200多人,过道里、走廊上挤得满满当当。 ”可以说,“每周一讲”的推出,唤醒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不计报酬加入义务授课的队列,来自青岛不同行业的职工群众每周齐聚工人文化宫,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景。
润物无声。时至今日38载,“每周一讲”风雨无阻地如期开讲,它就如同青岛市工人文化宫与岛城市民的一个精神契约,从不告假。2007年,经全国总工会查证,举办时间超过20年,且从未间断的同类讲座,唯有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每周一讲”。在“每周一讲”30周年文集中,详细记载着每一期讲座的时间、题目和主讲人,从第一讲的《美与生活》到《国民意识与青岛人的形象》《困惑中的思考》《市场经济与市场文化》《中国文学的现代形态》《WTO与青岛的经济生活》《爱情婚姻心理问题》,到近期的 《唐宋文化精神的演变》《把握中国未来改革大趋势》《图画书的魅力》《新月社文人的生活和艺术》等,“每周一讲”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心理、文史、哲学等众多领域。听众也从最初的青年职工扩展到上至80岁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少年等不同年龄阶层的人员。据统计,这一坚持38年的公益讲座,吸纳了200余位讲师授课,吸引了40余万人次职工群众走进讲堂,成为全国职工群众性学习活动的重要文化阵地,并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十大活动品牌之一”称号。
构建一个城市的精神驿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周一讲”搭建着城市的精神家园,为所有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提供着精神上的滋养。 38年来,“每周一讲”已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的讲师队伍。他们来自青岛市各界,不仅有学者教授,还有政府官员、作家、演员、医生、科技工作者等。他们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但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具有丰厚的学识,不计报酬,不辞劳苦传播文化的奉献精神。据统计,已故的民革青岛市委原副主委金再新是 “每周一讲”授课最多的讲师,累计讲课次数多达89次,“他每次授课都会精心准备内容,被许多观众视作良师诤友。有一年,金先生大病初愈,当心系听众的他在夫人和学生的搀扶下出现在讲堂门口时,观众全部起立用热烈的掌声迎接。”青岛市工人文化宫的工作人员回忆说。
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青岛市文联副主席周海波多次在“每周一讲”开讲,谈及这一坚守了38年的公益讲堂,周海波动情地说到,这种坚守本身就很了不起,“‘每周一讲’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记,一个城市的精神驿站,一代市民的精神寄托”,周海波表示,“每周一讲”早已突破了工人听众的范畴,是全体市民的共享精神家园,也是市民文化的标杆。
2013年从上海调至青岛工作的孙士敏偶然间获知了“每周一讲”的消息,自此以后就成为“每周一讲”的忠实听众,“这么多年来,除非是出差在外赶不回青岛,几乎从无间断,我还记得听过的第一期讲座是宋文京老师的书法课,生动有趣,后面还有很多的讲座,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不仅让我认识了各个领域内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也在无形中提升着自身的素养,就像在听过宋老师的书法讲座后,我可能不会天天练习,成为像他一样的书法大家,但是在看书法展览的时候就会知道如何去欣赏,对生活的美感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
心理教育专家李克富也是“每周一讲”的人气讲师,他贴近生活实际、关照自我成长的讲座主题令人受益匪浅,而他本人也曾是“每周一讲”的听众,“1986年我到青岛读书的时候,就开始听‘每周一讲’,后来又走上了‘每周一讲’的讲台,这样的一个讲座让我感知着这座城市的包容力和吸引力,我也希望尽到自己的能力为它做点事情。 ”
迈入新时代焕发新生力
走过38年的“每周一讲”不断创造着纪录,也在见证着每一位听众从中受益,汲取知识,获取前进路途中的力量,这或许就是讲座主题“知识就是力量”最为平实、也最具震撼力的诠释。
文化宫的工作人员孟庆林自2015年开始负责“每周一讲”相关工作,一位来自山东临沂的小伙王平泉令他印象深刻。“2019年夏天,一名农民工模样的年轻人走进了讲堂,后来经过攀谈得知他就在市立医院附近打工,只有初中学历,误打误撞来到了文化宫,当时的讲座内容是李克富老师的《幸福其实是内心的充实》,自此以后,他成为‘每周一讲’的忠实听众,即便有时需要工作,他也尽量和工友换班,只为了到文化宫听上一课。”还有一位以前在青岛食品厂工作的听众,因几次高考都名落孙山,情绪十分低落,在别人的建议下来听讲座,期期不落,将这里视作圆梦的学校,后被企业派去日本学习,归国后成为企业的专业型人才;于孟珍从二十几岁还未工作的时候就是“每周一讲”的听众,现如今已经退休的她还会时不时地翻阅一下当年听讲座记录的笔记,她说,“‘每周一讲’是我日常生活的调味剂,让我更为自由地呼吸,去探知未知的世界”……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始的“每周一讲”也在不断地寻求突破。 2019年因为疫情原因暂停线下授课的“每周一讲”已于2020年6月15日正式复课,为了增加线下讲座的吸引力,市工人文化宫不仅升级了硬件,规划240平方米、可容纳100余人的场地作为“每周一讲”专用教室,购置了专业器材和设备,还发动社会各界热心学者、专家补充授课队伍,为“每周一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此外,面对着多元文化娱乐方式以及知识传播途径的普及,“每周一讲”也在不断探索着全新的授课、讲座方式,据市文化宫工作人员透露,他们通过问卷让观众确定选题,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方式促进观众与讲师的沟通,深入企业、工地、社区“送课上门”,讲座内容也逐渐扩展到艺术、历史、心理学等领域。 “我们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即时更新讲座预告、讲座回顾等信息,将视频课程上传‘齐鲁工惠·青岛行’APP、腾讯视频,大家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同时还实现了录播常规化,网络平台和电视频道总播放量近30万人次。 ”孟庆林告诉记者,今年观众还可以通过手机实现网上预约选座,这一正值壮年的“每周一讲”将秉承初心,以更为积极、活跃的姿态融入到城市的文化生活中。
本版撰稿摄影(除署名外)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新闻推荐
10月24日,2021青岛时尚体育季“体彩杯”青岛市青少年网球精英赛(第二站)比赛完美收拍。本次比赛共吸引各区市140余名小选...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