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教育部李部长钓鉴:
本校学生179人为抗日事,签名赴京请愿,屡经劝导,俱无效果,临行时联名请假,即行离校,已于本月2日出发,当经电达。此举揆之部令校章,皆难认许。惟其行动系激于爱国之热忱,加以惩处,则青年爱国锐气,有挫折之虞;不加惩处,则校风纪不严,无维系之法。振声忝长斯校,处理无方,惟有恳请准予辞职,以重职责而肃纪纲,实为德便。
这是杨振声1931年的《请辞青大校长职》的电文,这样的辞职请求,他提出了不止一次。
在校两年,由于时局动荡,学校里发生过三次学潮,处于校长地位,他需要劝阻,但他又非常理解学生,因为他曾经是五四运动的闯将。
早在童年时期,杨振声就喜欢缠着父亲讲戚继光的故事,还常常去看戚继光留下的大炮,爱国的思想在他的心底里扎了根。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还我青岛”的呼声响彻中国大地,当时正在北大读书的杨振声参与了学生游行,3日晚,学生们讨论次日的游行事宜,“我父亲作为一个山东的热血青年,曾跳上大食堂的饭桌进行演讲,慷慨陈词揭露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次日游行时,“我父亲杨振声与另一同学首先跳入(赵家楼)院内打开大门”,这就是当时有名的赵家楼事件。
所以,当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杨振声理解学生们的愤怒,但是,他毕竟是校长,维持学校正常的学习秩序又是他的职责,因此陷入了两难境地。据徐植婉回忆,“杨校长神情肃穆地走上讲台,以非常沉痛的声音向大家宣布了事变消息”,学生们义愤填膺,成立了“反日救国会”,其中的执行委员会,“就有杨振声和个别教师”。此举引起了当局不满,“半夜派军警来学校搜捕学生,同学们忙跳进杨校长住的院子寻求庇护。当时我们已经睡下,听见响动我父亲赶快起来,把同学们让进屋里保护了起来。同学们准备去南京,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我父亲慷慨解囊,捐款数百元,对学生的爱国行动给予支持”,杨文衡说。
1931年12月2日,国立青大的广大学生组织请愿团,冲破阻拦,乘车南下,杨振声其实焦急万分,杨文衡说,“身为南京教育部任命的校长,又不便于公开支持学生活动;于是他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和保释被捕的学生”。然而,在一些学生们眼里,杨校长和国民政府是“一伙”的,用“压服”和“开除学生”威胁他们。如此境地,杨振声骑虎难下,无奈提出辞职。
但是,教育部复电挽留,没有批准。
接着,国立青大的经费问题迟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1932年4月21日,杨振声向南京请拨积欠的费用,无果,异常灰心,又提出辞职。教育部再次挽留。杨振声赴京后,学校派闻一多等人前去劝说,让杨振声回青继续担任校长一职。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32年6月中旬,国立青岛大学为“学分淘汰制”发生学潮,学生自治会提出免住宿费、修改学则、取消不良教员教授、图书馆学术公开等几项要求,闻一多在写给饶孟侃的信中,提到“前次信来,正值我上北平挽留校长去了,等我回来,校中反对我的空气紧张起来,他们造谣言说我上北平是逃走的”,“我与实秋都是遭反对的”,“我把陈梦家找来当个小助教,他们便说我滥用私人,闹得梦家几乎不能安身”。学校提出开除九名自治会学生,更加引起了学生的不满,提出取消学分淘汰制,要求立即辞退闻一多。“青岛大学的山石边有一条刺目的标语‘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不学无术’四个字可以加在闻一多身上,真是不可思议”,梁实秋后来回忆说,黑板上还有新诗一首:“闻一多,闻一多,你一个月拿四百多,一堂课五十分钟,禁得住你呵几呵?”这是在讽刺闻一多的口头语。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旁边写着“闻一多与梁实秋”,“一多很严肃地问我:‘哪一个是我?’我告诉他:‘任你选择。’”
杨振声向南京教育部讲述了经过,提出引咎辞职。时教育部宣布“解散”国立青岛大学,改组国立山东大学,对学生进行甄别入校。
1932年9月2日,杨振声的辞职案正式通过。赵太侔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虽然多次提出辞职,杨振声对学校是十分挂念的,他在给梁实秋的信件中两次提到,让赵太侔担任校长,还可以以此为条件,要求拨发经费。梁实秋说:“今甫属名士类型,他与官场中人不可能沆瀣一气。”
所以,当杨振声离开青岛回到北平后,就致力于编撰教科书,并到小学去执教,鲁迅先生说,“他和一些天使们在一块儿生活着,当了‘孩子头’,倒给他以实验小学校的机会。有人请他教大学去,他只是不肯”。
在青岛期间,杨振声留下了《也谈教育问题》《女子的自立与教育》论文,以及散文《与志摩的最后一别》、小说《抢亲》等,因公务繁忙,作品不多,却也给教育、给时代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李宗刚教授说,在山东大学成立120周年的校史上,杨振声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校长,他延聘名师,带领学校走向了辉煌时代,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人才,日后,他在教材编写,在西南联大时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学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他,了解他”。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青岛市公安局聚焦民生关注领域,全面推行户籍管理“1+6”综合服务模式,以“一次办好、群众...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