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1月19日讯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以来,城阳区街道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持续兜牢民生保障底线,聚焦“弱有所扶”,从困难群众入手,全力推进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目前,全街道已形成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为基础,支出型困难家庭生活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慈善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全方位、多维度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构筑起救助面更广、兜底更有力的社会救助新格局。
如按照“一门受理、一站办结、一网联办”和帮办代办理念,城阳区街道成立“蓝马甲”帮办代办队伍;根据困难群众身体状况、致贫原因、劳动能力、困难程度等因素,精准实施救助政策;严格按程序确定困难家庭并进行走访救助;设立50万元临时救助“微积金”,对因遭遇突发状况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生活无以为继的家庭,给予临时兜底救助;积极探索实施多维救助,瞄准弱势群体的心理需求,实施专业心理救助,调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四社”共同参与,积极实施心理关爱,浇灌心灵之花。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栾丕炜)
新闻推荐
“海鸥文学奖的每一次评选,都是对青岛文学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城市文学的一次唤醒,青岛有着自然风光的传承,而百年历史的传承靠...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