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冬天,山东潍县望留公社马家大队来了13名青岛下乡知青,当年17岁的姑娘宋慧珠和王仁秋以及另外两名女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几年下来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1972年返城后,姐妹们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由于诸多原因,在1998年聚会后,王仁秋就和大家失去了联系。
日前,本报成功帮助一位老兵寻找到了失联多年的老战友。看到此消息后,今年71岁的宋慧珠又重新燃起了寻找知青姐妹王仁秋的希望,她告诉记者,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与王仁秋再见上一面,重温当年的知青岁月。
●知青岁月难忘怀
据宋慧珠回忆,1969年1月17日,他们下乡到原潍县望留公社马家大队,大队小组里的同学大部分是青岛四中的学生。小组一共12个人,8名男生,4名女生,后来本村的一位四川回乡知青因与家中亲戚不合也来到了这个组。 “组里的男生吃饭很猛,过了一段时间,我们组里连咸菜也没得吃了,地瓜和高粱面窝窝头没有咸菜实在难以下咽。”宋慧珠回忆道,看着同学们为难的样子,王仁秋把藏在箱子里的花生米拿了出来,这是临走时,母亲塞在她箱子里的,王仁秋胃不好,母亲让她在胃不舒服的时候吃几粒。王仁秋让做饭的同学用油烹一下,撒上一些盐,给同学们做下饭菜。 “看着油光光的盐拌花生米,同学们的眼都绿了,拿着窝头,用筷子衔着一粒粒的花生往嘴里送,天哪!太美味了! ”宋慧珠说,至今都忘不了那盘花生米,也忘不了王仁秋那欣慰的眼神。
下乡以后,王仁秋由于体弱,被分配到学校当老师。她轻声细语地教导那些农村的孩子们。看着谁不来上学,就和同事们一起去家访,劝导学生家长:“孩子上学是大事,最重要。”她还和同事们一起帮学生家长干活,在她的感召下,她的班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王仁秋和我的关系最好,看到我在队里干活很辛苦,我们回来以后,她总是帮我接过锄头和一些农具,帮我打洗脸水。我忘不了她对我的情谊,心里时不时地想起她。 ”想起牵挂了几十年的姐妹,宋慧珠有些伤感。
●希望有生之年再相逢
“我们组的知青回城以后,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宋慧珠说,那时,由于工作忙,回城的知青家中都有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顾,虽然没时间互相联系,但分散在天南海北的他们还是在1998年回到青岛聚了一次。
岁月荏苒,当年的知青伙伴现在都已到了退休、颐养天年的年纪。 “我们几个在青岛的知青有时候小聚,畅谈在农村度过的岁月,备觉今天幸福生活的珍贵。但是女知青四个人中就缺王仁秋,1998年聚会以后就失联了。 ”据宋慧珠介绍,这些年,她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王仁秋,但都没找不到。“小时候住的益都路早已拆迁,只记得她有好几个妹妹,她是我们四中的同学。 1972年从潍县回来,最早的时候,王仁秋在台东附近的一个药店工作,她退休前是台东商业局财务科科长。现在机构合并改革是什么单位就不知道了。 ”宋慧珠言辞恳切地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见到我的好姐妹。 ”
如果有谁认识或者熟悉曾经在山东潍县望留公社马家大队下乡的王仁秋,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532-66610000或者宋慧珠电话0532-83616828提供线索。
记者 尚美玉
新闻推荐
早报11月23日讯记者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处获悉,中心推出公积金提取“网上帮办”业务系统,通过该系统住房公积金提取业务类型...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