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青岛市直国有企业——中路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路保险”)与青岛市财政局、青岛市公安局等政府部门紧密配合,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下简称“道路救助基金”)承办为载体,努力救助在交通事故中经济困难的受害者。
先算社会大账,为民办事“冲在前”
近年来,随着青岛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上升,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数量也逐渐增加,一旦出现逃逸或者机动车未投保交强险等情况,抢救事故受害人的费用筹集就成了难题,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由此应运而生。
2020年10月14日,中路保险在众多保险公司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青岛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运行管理服务”项目。
近一年以来,中路保险全力服务好道路救助基金安全、迅速运行,用心用情抓好青岛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落实。截至今年10月底,中路保险已累计为1062名受害人垫付金额4357万元,有效避免了困难家庭因伤致贫,在扶危济困、化解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彰显了中路担当,同时实现了政府牵头、国企担当、群众受益的“三者共赢”,真正让更多的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赢得了广大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
巧解痛点难点,科学救助“想在前” 青岛市2015年于出台管理办法,从全市机动车交强险保险费中按规定提取1%的资金形成救助基金资金池,对发生交通事故中无力筹集抢救费及丧葬费的伤者和家庭实施费用垫付的救助。实际运行过程中,因救助基金管理工作贯穿资金筹集、垫付、追偿、核销等多个环节,链条较长,涉及部门较多,迫切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协调机制。
自2020年起,中路保险中标成为基金运行管理机构后,全面负责青岛市救助基金的日常垫付、追偿等工作。从2020年10月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以来,救助人数和救助金额已超出过去5年总和,创新模式开创山东省道路救助模式的先河。通过专业力量运营救助基金在山东属于首例,今年3月,“青岛模式”的工作经验被山东省财政厅采纳并全省转发。
在中路保险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青岛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已经形成高效、精准、温暖、智慧的救助模式,不仅在第一时间打通受害人与救助费用的通道,还在全市交警大队事故科设置12个救助专项工作站点,而且利用网络、微信等智慧手段方便受害人家属在线申请救助基金。自中路保险运营基金以来,青岛市救助基金项目指标在山东省排名上升至第2名。
践行为民情怀,惠及民生“干在前”
对于肇事方有交强险的案件,受害人的抢救费用应由肇事方交强险(医疗费限额1.8万元)进行垫付,超出交强险部分申请由救助基金垫付,但在现实处理过程中,经常出现肇事方不配合交强险垫付、交强险垫付周期长、受害人跑腿多等问题,导致部分受害人不能及时得到救助,为突破这一瓶颈,经与青岛市公安局等主管部门协商后,将救助基金垫付范围调整至包含交强险限额部分。
现在,青岛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交通事故,并产生抢救手术、包含术后三天在内的抢救费用、医保内用药,均可申请道路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最高可申请10万元垫付,丧葬费垫付最高限额为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倍。
另外,自2020年中标救助基金运行管理机构后,中路保险围绕基金运营实施,建立了一整套专业化运作模式,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实务规程》等一系列内控制度并通过持续的培训、考核、激励,不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专业规范运营。
下一步,中路保险将继续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配合好有关政府部门,立足社会治理需要和民生福祉需求,通过既走“实”又走“心”的务实举措,全力服务于打造交通事故社会救助的“青岛模式”,当好服务人民群众的“答卷人”,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新闻推荐
机场快线10条并6条 27日起执行,夜间仍保留4条线路,发车时间及班次有调整
半岛全媒体记者马正拓11月23日,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消息称,自2021年8月12日胶东机场启用以来,机场快线作为地面运输的...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