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报刊登了山东省作家协会、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总顾问吕铭康 《心目中的青岛工人文化宫(上)》一文,讲述了吕铭康先生记忆中少年时代对青岛工人文化宫的恋念及回忆,引起不少同龄读者共鸣。今日,本报将继续刊登吕铭康《心目中的青岛工人文化宫(下)》,讲述吕铭康曾经与青岛工人文化宫关联的故事。
据我所知,工人文化宫还培养出不少文艺骨干。
当时在青岛橡胶六厂工作的吉文利出身相声世家,1957年就被工人文化宫调去做文艺干部。他着手成立了相声、山东快书研究组,开办曲艺训练班,前后约有百余人参加培训,此基础上组建了青岛市职工艺术团曲艺队。首先是吉文利与青岛11中教师王锐搭档表演相声,随后就有许多业余相声演员耿殿生、杨达川、李炳杰、杜松才、翟红元、姚征等登台演出相声,赵瑞先、高景佐、刘金堂、袁文贵等表演山东快书。其中有不少参加了青岛曲艺团等专业团体,并成为曲艺名家。再后来,耿殿生还担任了青岛曲艺团团长。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为了繁荣青岛相声艺术,吉文利提议成立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 2016年11月底,他约请耿殿生、老相声演员李炳杰和我,这四位与文化宫有缘的退休老人,于2017年11月底终于正式成立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
我还记得,青岛工人文化宫非常重视人们的文娱生活,1959年8月1日起,每逢星期六晚上,就在第三公园举行大型游园晚会,票价一毛钱。一时间这里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在画廊里是有奖灯谜竞猜,上面挂满了色彩斑斓的谜条,猜对就赠送书签、铅笔等物;广场上扎的舞台主要是演出京剧,还有茂腔、柳腔以及相声、山东快书等;灯光球场一个是职工篮球比赛,另一个是露天交谊舞;广场上还有象棋比赛,青岛的下棋高手都云集于此,有时还一个棋手同时迎战四到六位观众,甚至还盲目下棋,嘴里喊着:“炮二平五”“车一进三”;广场中央还有露天电影,大银幕前后都站立着许许多多的观众……这些当时空前热闹的场面,我至今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每逢周日下午,青岛各大企业的业余足球队就在第三公园广场进行友谊赛,此时的看台上总是坐满了球迷,群情激昂,喊声震天。
印象格外深刻的是,青岛工人文化宫于1983年4月开办了 “知识就是力量——每周一讲”讲座,每逢周一晚上开讲,一讲一个半小时,往往是座无虚席,一票难求。讲题涉猎文学艺术、人文历史、科学技术、医药卫生、人生哲理等方面,授课人都是本市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如今“每周一讲”走过了38年,已经成为了青岛的一个品牌。我是1984年4月开始来 “每周一讲”授课,主要内容是文化艺术和影视旅游等。为此,我经历了整整37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今年11月1日还刚刚讲了“每周一讲”1600讲:《38载忆往昔》。文化宫的灯谜活动在文艺干部赵智生的指导下,从1959年开始引人入胜,每逢周六夜晚和周日全天,灯谜条前总是人头攒动,拥挤非凡。而时年16岁的我,便因为参加了灯谜小组,与赵智生成了忘年交,成了灯谜迷。
那时文化宫经常举行书画展,青岛的许多著名书法家、美术家纷纷参展,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而且话剧、京剧、合唱、舞蹈等的演出,都是高水平。
现在,青岛工人文化宫经过重建和改建,旧貌换新颜。深信在今天的 “互联网+”时代,必定会越办越好!
新闻推荐
本报11月25日讯当特警排爆机器人踩着履带,向模拟“爆炸物”灵活地伸出一只机械臂时,校园里围观的师生们倍感新奇,旁边还站着...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