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明伦字/刘德先
「长涧翠谷」
-西登瀛社区-
西登瀛社区位于陡阡口东下、崂山路以北,东、西、北三面群峰簇拥,东南方是浩渺无际的大海,发源于蝎蜇涧的西登瀛河穿村而过,将村子一分为二,称之为南庄、北庄。因位于登瀛村之西,故名西登瀛。
西登瀛社区涧深谷秀,清波如练。先辈虽“力于农亩,无暇诗书”,但却非常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其孝悌谨信、守礼学文、忠厚传家的祖训代代相传。村中各姓氏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姐妹。
改革开放以来,西登瀛人打破之前以农、果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向茶叶种植和观光农业,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万里江茶场、百雀林农业观光园等正成为崂山生态游的亮点。
「千帆竞渡」
-沙子口社区-
沙子口社区位于南九水河入海处,两侧山峦拱卫,水平浪静,形成一天然良港,洁白细腻的沙滩呈半月形展开,故称沙子口。
作为街道政治文化中心,沙子口自古至今都属繁华之地。据记载,早在明万历年间,沙子口便已形成简易码头,人们在此进行捕捞作业和海商贸易。清代咸丰之后,随着花椒和窝梨的种植,这里更是舟船云集,货栈辐辏。同治年间,董氏和王氏先后来此定居,后客商增多,渐成市镇。
因码头周围的货栈做的都是与海相关的生意,清光绪年间,商家集资在原村西北空闲处筹建了一座天后宫。每逢正月十五庙会时,踩高跷、舞狮子、唱大戏,十分热闹,各种卖小吃和“杂把耍”的摊位鳞次栉比。至1940年,又建起了“承化坛(青云观)”。1903年,随着沙子口大桥的建成,东西交通愈加便利,人们纷纷来此交易,形成沙子口集市,并于1928年获得官方正式认定。
现在的沙子口,已经从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现代化的山海新城。村后新楼鳞次栉比,村西广场绿树成荫,清澈的大海平静如镜,石砌的防浪坝宛若长虹。村东的“杏树湾”建有国家级中心渔港,以传承孝道文化为主题的“沙子口鲅鱼节”,已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名片。这一切,正应了刻在海边巨石上的文字——沙子口是个好地方。
「奇石簇拥」
-段家埠社区-
段家埠社区东靠山岭,西北与戴家埠社区相邻,北与董家埠社区接壤,西南是平坦肥沃的“崂山洼”,南九水河从村前缓缓流过,河中的仙胎鱼和绒毛蟹为崂山著名特产。
据记载,明洪武末年,宋氏先祖来此定居,名曰“东埠疃”。永乐二年,段氏先祖由“小云南”迁徙至崂山登瀛洼安家,不久来此定居,并人丁兴旺,很快繁衍成村。至明万历年间,在官方的文献中,以段姓命名的“段家埠”已替代了旧村名“东埠疃”。
段家埠社区周围遍布奇峰怪石,鬼斧神工,浑然天成。“呼雷石”“云彩石”会预测风雨;“饽饽石”“狗头石”能荫佑村民;“蛎爪石”“元宝纂”有着美丽的爱情传说;“渔鼓筒”“垛垛石”讲述了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此外还有冬暖夏凉的“后洞”“南石屋”等天然石窟,古老的“关公庙”至今犹存。而在村东“雨林谷”原址上改建的“崂山书院”,则以其浓厚的传统文化,吸引着大批的中外游人。
段家埠社区历来注重教育和科技。早在20世纪30年代,村民便集资修建学校培养人才。民国时期,该村为“中国梨树栽培中心区”,其果园一度成为青岛市“梨树栽培特约农田”。上世纪70年代初,村农技队曾自主培养出“青农一号”“青农二号”等地瓜新品种,在全县推广。出自该村的革命烈士段景钦,1926年即加入了党组织,并任中共青岛市委委员,被捕后于1931年在济南英勇就义,其英雄事迹流传至今。
新闻推荐
当好“环境安全守门人” 市生态环境局评估中心王改丛完成评估项目600余项经常面对“大部头”报告炼成“火眼金睛”
化工企业搬迁、地铁轻轨建设、新建码头设施……这些事关青岛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顺利安全实施背后,都有这名“环保女神”的...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