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昆明大多数时候是“春天”的,但今年只有一支中超球队造访的海埂基地或许除外。
作为中国足球职业化最早的金牌训练基地,坐落在滇池旁的海埂基地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程见证了中国足球职业化的起伏兴衰。20年前,每个冬天,这里都会填满包括国字号球队在内的中国绝大部分一线职业球队。教练、球员、记者会把海埂基地营造成中国足球最温暖的一个窝。
可惜,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去年的海埂就已经只有几支中超球队光顾。今年,则更为冷寂,只剩下了天津亿利一支中超球队来到海埂。
海埂基地如何完成“自救”?成都商报记者实地探访获得了不少意料之外的答案。
求生
投资800万元改建健身房
成都商报记者由海埂基地北门进入,右手边是数片才建好的塑胶5人制足球场。再往里,草皮规整如初。正午的海埂特别安静。
据才来不久的管理人员詹富说,“北门这边原来都是荒地,这些新草坪全是才改建的,推拉门也是近日才安好。前一阵运出去好几十车旧设备、旧东西。球类馆那边全都腾空了,我看到旧毛毯都拉了好几车出去。现在全部重新装修后要换新的了。”
海埂基地营销中心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海埂基地刚投资了2000多万对全基地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过去健身房是我们的短板,但今年我们已投资了800万元进行改建。”
如今,随着大批外籍教练入驻中超,不少中超球队也在冬训期间选择了出国拉练。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昆明的冬季也出现过下雪、低温等极端天气,很多球队都有顾虑,所以来海埂基地冬训的中超球队数量一年比一年少。
中超元年,到海埂基地冬训的球队还有十多支队伍,“现在,来基地训练的主要是中甲、中乙的球队。”该基地工作人员透露道。
求变
现在每个部门都有经营任务
随着市场化的进程,海埂基地也被迫走上了一条转型之路。
“在保证国家队训练的条件下,我们是对社会全面开放的。基地改造后,条件已十分优化。在我们这儿,每人每天最多不会超过500元的消费,而在国外训练,那价格是十分高昂的。”据该基地工作人员介绍,海埂基地现拥有16块足球场,之前的一块足球场已被改为了做高尔夫球场。目前篮球馆正在改造升级,篮球场也已增至14块。在生活配套设施方面现有近900个床位。”平均每年冬训期间,海埂基地都要接待600多人次。在场地维护的问题上,每年的消耗接近了300万元。
“上世纪90年代,当时甲A球队到我们这儿来冬训都是有关部门统一安排的。但从2000年后已开始了市场化运作。而从2011年后,这样的变化也就更显著了。”该基地工作人员回忆道。现在的海埂基地员工已不像曾经那样靠“旱涝保收”的“规定”过日子,“现在,我们每个部门都有经营任务,需要我们工作人员自己每年向各支球队发出邀请。这其中的危机感不言而喻。”这也使得海埂员工,“从我们过去被动接受,到现在主动去邀请,这是一个我们主观思维的转变。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极大的经营危机。”
过去的海埂基地是有淡旺季之分的,“原来我们只针对足球训练。现在,我们已开始往更综合的方向发展。”据该基地工作人员介绍,“现在的海埂基地会利用全民健身向社会开放,承接不同的比赛和训练科目。游泳、散打、篮球、高尔夫等项目都是在基地内可以很好展开的。不过,冬训还是我们的主要阵地,这一块的收入要占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现状
大门前的烧烤摊都已消失
在不少常年跑海埂基地的老记者心中,基地正门口原来是夜市如虹的。各种百货店和烧烤摊都铺到了滇池边。但这次当记者一出基地正门时,看到的则是成片的绿化带。冬季的滇池堤岸上,红嘴鸥成群地在盘旋。
“现在我们这个片区已经越来越规范了,以前门口的餐馆全都拆迁到了另一个地方。”该基地工作人员说,“因为运动员的检测相当严格,所以以前在基地门口的烧烤摊,现在都不见踪迹了。各家球队的管理也更严格,教练员的要求也在提高,运动员的自律性也在逐渐提升,因为这直接关乎他们的职业生涯”。
现在基地的伙食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如果是国家队来,他们的牛羊肉是特供的。我们的食品来源都会集中采购,留样备查。”
走在基地的路上,记者碰到了51岁的园艺工赵永平。他10年前就在基地游泳馆做救生员,当时每月只能拿到600多元的工资。赵永平告诉记者:“前些年还没成立园艺科,原来基地内的公路是通不了车的。现在都全部重新建设了一遍。”他指着周围还留存着漆味的办公楼说,“这些都是近些年才建起来的。”
成都商报记者 张涵 发自昆明
新闻推荐
首届中国金球奖颁奖同时评出年度最佳足球电竞俱乐部和年度最佳足球电竞先生
冯潇霆捧得首届中国金球奖。(资料照片)本报讯由体坛传媒集团发起和主办、国内外百家权威媒体担纲评委的中国金球奖颁奖盛典日前在广州落幕。冯潇霆捧得首届中国金球奖,王霜摘下中国女子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