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俄罗斯世界杯即将开幕,我也踏上征程,前往那里进行一个多月的采访报道。从事媒体工作二十余年来,这还是我第一次前往俄罗斯,说句心里话,我对那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带有浓厚的兴趣。
本报特派记者李志刚
6月11日发自莫斯科
中国人的俄罗斯情结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无论有没有机会去俄罗斯,他可能都会有一种俄罗斯情结。
至今我还记得,初三我的一位当时就已经有点岁数的英语老师,特意给我们讲过,他年轻时候学的是俄语。大家不妨问问身边的老人,相信很多都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可能直到如今,还都能或多或少地说几句俄语,至少,说几个单词是没有问题的。
曾几何时,从学习到生活,再到工作的点点滴滴,无论去没去过俄罗斯,那里的一切都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谜一般的俄罗斯
俄罗斯幅员辽阔,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那里的一切,都带有谜一般的色彩。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这么形容俄罗斯,“俄罗斯是一个被层层包裹着的谜团。”如果说丘吉尔是一个“外人”,那么十九世纪俄国著名诗人丘特切夫也说:“用理性不能理解俄罗斯,用一般标准无法衡量他,在他那里存在的是特殊的东西。”
几年之前,俄罗斯民调机构曾做过一个调查,让俄罗斯人列举他们最认可的民族性格,结果在这些性格中相当部分是彼此矛盾的:俄罗斯人既热情又冷漠,既冲动又忍耐,既富有同情心又无责任感,既慷慨宽容又贪婪妒忌,既懒惰又富有创造力,既有爱国主义情怀又对目前的当权者不太信任。总之,这是一个具有标准两面性格的民族。
从书本走进现实
说来,我工作也有二十多个年头,也算是去过不少地方,但是,真的还没有到过俄罗斯。一方面,与俄罗斯举办大型赛事相对较少有关系;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在那里进行的世乒赛、冬奥会都不是我熟悉的“口”,但这并不妨碍我从其他渠道侧面熟悉、了解、亲近俄罗斯。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了解俄罗斯也是从书本开始的。中学阶段,因为课文《海燕》,接触到了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从《变色龙》又开始喜欢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还有果戈里的《钦差大臣》《死魂灵》;当然,更不可能忘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马雅可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作家、诗人的大名,对大家来说如雷贯耳;中学阶段,学过化学的,都应该记得“元素周期律”,它的发现者门捷列夫,就是俄罗斯人;还有生物上的“条件反射”,它的发现者巴甫洛夫,同样是俄罗斯人。
保尔·柯察金,是一代代中国青少年心目中的英雄、努力学习的榜样,把保尔的名言抄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件事,你还记得吧?无论你有没有音乐天赋,都应该知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喀秋莎》吧?还有,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大家都习惯引用一句“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其实,这是一部电影的名字。
好了,不能再说了,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让我们一起领略俄罗斯的风情。
新闻推荐
墨西哥有着悠久的足球历史,是北中美及加勒比赛区绝对的王者。在最近20多年的世界杯舞台上,它从未缺席,虽然从来不是夺冠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