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柒斤
“一群大男人,在草皮上没命地捣鼓一个破球,我家那位每天夜半三更偷偷地趴在床上瞪大眼睛盯手机小屏幕两个小时,既不长肉,也不长钱。我真不知道他图的是什么……”同事小芹说这番话时,眼里喷射出愤怒。
其实,对于一些女人来说,世界杯总是每四年就扮演一次“第三者”角色,只要它一出现,大多数男人的心也跟着走了,任女人(除女球迷外)怎么哭闹、发嗲、撒泼也于事无补,非球迷永远不知足球缘何有那么大魅力。不过,她说的现代人习惯“孤独看球”却挑动了我的神经。
是啊,“80后”“90后”及“00后”,作为独生子女,独门独户的楼群和孤身长大的儿童时期,使他们无法恰到好处地理解界限、禁区、接触、接纳和分享。习惯了形单影只和吃“独食”,移植到欣赏足球赛,他们的情感世界便容不下他人。独自一个人看球,虽多了一份自由、少了喧嚣甚至吵闹,但一人看球永远仅有一种观点,见到心仪球队没踢好,就到键盘上“浪”,一会像“侠”一样义愤填膺,一会又像“酒鬼”一样撕喷怒怼。键盘成为他们发表球赛声音的武器,让敏感的小情绪得以安放。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足球流氓”?
看了多届世界杯,印象最深的还是三次“群观”。第一次看世界杯,正读高三,课程安排得特别紧,家长、老师绝不允许高三毕业班学生把视线从各类模拟试卷移至屏幕上的足球赛场。夜半三更,被几个寝友从梦中拖起,轻手踮脚溜到学校旁边的一家酒吧,电视前早已人满为患。球场热火朝天,电视机前不同队伍的“粉丝”吵得面红耳赤,肆无忌惮地尖叫、争吵、欢笑充斥夜空。但闹归闹,第二天课余便把昨晚赛场作为话题,从容地讨论起来。最难忘还是2002年那个夏天,中国队第一次“踢”进世界杯,无论是哪个时段转播,我们几个参加工作不久的单身汉每晚都聚在一起,盯着一台旧电视一场不落地看,尽管中国队的表现令人失望,但我们并没因某球员的失误而破口大骂,讨论虽很激烈,但都非常理智。也许工作的压力迫使我们不可能像学生时代那样为足球放弃一切,此时的球赛充其量只是给忙碌的工作和单调的生活注入了一点活力而已。更重要的是,几个年轻人通过看球的共鸣,深刻意识到,人是无法孤立存在的,唯有通过加强彼此联系、懂得分享成功和喜悦,自我才得以确认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足球赛场有一句经典名言叫:“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似乎也是提醒眼下习惯独观电脑或手机屏幕世界杯球赛的“孤独观众”:人要学会独处,但不可让孤独变得广泛而又深刻。因为人是群居动物,人类需要一种群体确认,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属性,这是一种安全感使然,也是寻找利益之所在。当一个人确定了自己内心的意识,便会自然而然寻找一个跟他拥有同样意识的群体,并积极寻求某种接纳。只有被群体接纳后,遇到外部挑战时,他内心的笃信在背后群体力量的驱使下,才敢于坚守和捍卫自己。世界杯何尝不是这样,缺乏群体的高度配合,再大牌的球星凭单打独斗想进球似比登天。
新闻推荐
英格兰如何“角”动风云 角球,又是角球,为英格兰队敲开了胜利之门。
号称进行了“技术革命”的英格兰队,在本届世界杯上踢得其实跟“美丽足球”并不沾边,进攻线上的瞎跑、瞎传、瞎带、瞎射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