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潍坊 今日青州 今日诸城 今日寿光 今日安丘 今日高密 今日昌邑 今日临朐 今日昌乐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今日潍坊 > 正文

黄楼:我们童年时的艺术殿堂

来源:潍坊日报 2021-10-15 08:43   https://www.yybnet.net/

◎郭心聪

作者简介

郭心聪,著名雕塑家,1958年生于潍坊。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山东省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雕塑作品遍布在国内各大院校、广场、公园。潍坊城区有许多雕塑作品都出自郭心聪先生之手。例如:潍坊市委党校校区的表现老一代领导人的雕塑作品《丰碑》、潍县集中营浮雕墙与纪念碑、十笏园广场的陈寿荣先生雕像、风筝广场表现潍坊民俗风情的《扎风筝》《朝天锅》等。

老潍坊人都还记得,在胜利街与向阳路交叉路口的西北角偏西处,曾有一座外墙通体是黄颜色的二层红瓦楼房。在上世纪70年代初,它是潍坊市文化馆的所在地。当时的潍坊市文化馆就是潍坊文学艺术的中心,集中了各种艺术门类的老师和爱好者。

由于文化馆的建筑外墙是黄色的,老百姓就俗称它为黄楼。比如有人去黄楼附近办了点事,就会说我刚从黄楼那里回来。家住黄楼附近的人也会说我家住的离黄楼不远,在黄楼的后面等等。

我的发小、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的王珂教授,他家曾住在南门对面,与黄楼是斜对门。在南门的路口有一个一米多高、直径大约在二十多米的大圆盘,圆盘上矗立着画有毛主席巨幅画像的大铁牌子。有段时间,我与王珂常常爬到大圆盘的上面用自制的速写本画路边的车辆牛马与匆匆行人。

黄楼是哪一年建的?哪一年拆的?我说不清楚,但它却承载了许多人的往昔记忆。

我曾经的邻居、潍坊民俗专家于家干先生说:“黄楼是哪一年建的这个问题时振华老师问过我,我也说不准。我问了我的老师丁永恩先生,他说黄楼是在1953年建的。那年丁老正好刚刚参加工作,又是南关人,他的记忆可参考!”

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现为北方工业大学的贾东教授回忆说:“所谓黄楼,是民众的俗称,最早是水刷砂(黄砂)外墙面,后来修整改成了水泥拉毛涂黄漆,是一幢二层坡屋顶楼房,屋架架顶也多次整修过。”

“黄楼的平面是一个由西向东再向北的L形,L形的内侧设半开敞的内廊,房间大多都向内廊开门。黄楼的正立面朝南,是左右对称的,正中朝向大街开门。黄楼的西端北侧,连接一排由南向北再向东L形的平房,与也是L形的黄楼围合成一个封闭的方形院子。在平房的拐角处西北角,向西开了一个院门。”

到底是从事建筑学的,潍坊籍的贾东教授把黄楼描述得多么专业啊!

1974年的暑假,教育局借用这里的房子,举办了一期潍坊市少年儿童美术学习班。1973年的暑假,教育局也曾在潍坊三中举办过一期美术学习班,我与发小李乃强参加过。两次的美术学习班都是潍坊三中的美术教员谭沛老师主持与主讲的。参与举办黄楼美术学习班的还有教育局教育科的科长周曼克老师与潍坊一中教美术的黄安老师。

谭沛老师给我们上了创作课与美术欣赏,他以当时全国美展的优秀作品与《工农兵形象选》画册为教材资料,详尽讲述与客观分析了那时候的名家名作。这对我们这些学画的孩子来说颇为新鲜。好多名家与名家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创作经历就是那时候知道的。

谭老师不光自己讲,还先后请来了潍坊二中的张建时老师与地区轻工局的张宏宾老师给我们讲课并做示范。

张建时老师在黄楼的大课堂上给我们画了他最拿手的大公鸡,还讲了速写与默写,记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默写了一个头戴草帽、手推自行车的中年男子背影。

张老师是一位资深的中学美术教师,他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美术人才。浙江美院毕业的张洪祥、潘连三、郭志光等老师,中央工艺美院毕业的庞烯泉老师,都是出自张老先生的门下。

张宏宾老师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本科生,他为了学习和研究民间艺术主动要求分配到具有悠久民间艺术传承的潍坊,一待就是十几年。1976年,他被调到了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工作,后访学国外并定居美国。

张宏宾老师在潍坊工作了十几年,大好年华给了潍坊,同时也影响了那一代学画的孩子。张宏宾老师从木碳条在宣纸上起稿到毛笔勾线泼墨,再到设色及落款、签名盖章等,不到一上午就画完了一张四尺整张的国画人物写生,而且画得非常像、非常生动。我们把张老师围得像个瓮一样严实,第一层围成圈站着,第二层站在凳子上,第三层站在桌子上。大部分都是头一次见人现场写生,把一个个虔诚学画的孩子们看得傻了眼,大气都不敢喘,生怕影响了张宏宾老师的作画思绪。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看人写生,之后在别的场合也有几次看老师写生作画的经历。

一次是跟着王珂到他的姐夫徐传光先生家里,看于衍堂老师为他一个从上海来的表妹画油画肖像,这是第一次看油画人物写生。于老师的造型能力与写生速度让人折服。

另一次是王珂和我跟着杜方源老师去看从北京回潍坊老家暂住的沈学仁老师的写生过程。黄楼美术班的同学们除了在学习班上跟老师们学东西以外,可能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老师的影响。尤其是画友沈光成同学,他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美术世家优势。在他的身边有大哥沈光伟,表哥赵建民、于衍堂等老师都对他学画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叔叔沈学仁,他的堂姐夫庞烯泉,他的舅舅于希宁等先生都是美术大家,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

我没有任何资源可用,只好依靠别人,我认识谭沛老师就是沾了发小李乃强的光。

当年李乃强的父亲在和平北的煤炭公司当经理,谭沛老师家住东关后所,常去和平北买炭。有一次乃强父亲见谭老师自行车上夹着个速写本,就主动上前搭讪,后来他就把谭老师请到家里为乃强拜了老师。我因常和乃强在一起玩耍并一起画画,自然也就近水楼台得了月,跟着乃强一起陪谭老师吃了拜师宴。

我认识于衍堂老师还是沾了王珂的光。王珂的姐夫徐传光先生当时也画画,他是于衍堂老师的学生。有了这层关系,王珂就常常嘎伙着我去找于老师给我俩看画。

有蹭吃蹭喝的,我是跟着发小蹭老师的。有个词叫“如饥似渴,”我学画画也是如饥似渴,我觉得我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着可以吸收的一切。

黄楼美术班期间,在老师们的教导与启发下,张晓东与张洪起创作了《我叫红领巾》,赵益民创作了《天高任鸟飞》,沈光成创作了《长大我要去参军》,王纪纲创作了《志在四方》,吴彦华创作了《夜读》,贾东创作了《刀劈鳩山》,贾进创作了《天天向上》,单孟春创作了《山村梯田连云天》,毛峰创作了《壮志凌云》,刘学智创作了《向叔叔学习》,丁东江创作了《东风桥》,王珂创作了《再接再厉》,我创作了两件作品,一件是国画《温暖如春》,一件是泥塑《长大我也去炼钢》。

当时在黄楼学习班的孩子大约五十多个,有小学的,也有初中的,大家在一起上课画画。回想起那段时光,现为北方工业大学教授的贾东先生说道:“当时咱们都很小,也不太懂事。但是黄楼把我们这些孩子们集中起来,免费学习绘画,虽然硬件环境不像今天那么好,而我们依然受益很大,给我们上课的那些老师们,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老潍坊的绘画界精英,如果放在现在,家长领着小孩,一个个地去当面请教,时间与经济等各方面都是很昂贵的,也是不可能的啊!”

潍坊学院教授齐鲁滨先生饶有兴致地回忆道:提到黄楼,不得不说说潍县其他的二楼。一是在县城东郊,19世纪末建起的乐道院,就是广文中学,以及后来人民医院的所在地,它是一片美式建筑,潍坊人谓之“洋楼”。二是潍坊解放后建于原来老城墙位置上的胜利街与和平路路口西北位置的潍坊百货大楼,潍坊人便直接简称“大楼”。还有当时在胜利街与向阳路西北潍坊城里南门一隅的潍坊市文化馆,潍坊人习称“黄楼”。这些“楼字辈”都是潍坊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文化馆所在的黄楼,对于一个迷恋画画、刚刚开启艺术之窗的学龄孩童来说,更是一个庄严肃穆的艺术殿堂。那时我就听我的图画老师告诉我们黄楼里边有很多画,只有画得很好的画才被拿去挂在黄楼里边,要看画和学画就去黄楼,所以从那时起,黄楼就在我们心目中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美术学习班结束后,在黄楼举办了《潍坊市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展览并没有获奖或是入选证书,只记得参展的小作者们每人获赠了一个写有“潍坊市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纪念”字样的白瓷盖杯。

别小看这个白瓷盖杯,除了杯身上写有象征荣誉的“展览”字样外,单就说盖杯本身,那也是我家的一个桌上大件了。但这批从博山定制的白瓷盖杯质量不是太好,据现任首师大博导的王珂教授说,当时他的那个杯子拿回家没用几次就掉了把儿。他的弟弟王瑶洗了杯子想甩甩杯子上的水,三甩两甩,杯把儿还在手里,杯身却甩了出去,掉在地上碎了好几瓣。

王珂说:“潍坊黄楼离我家只有200米,上世纪70年代那里是老潍坊文化艺术的中心,更是我们这帮穷孩子艺术之梦的起始点。”

悠悠黄楼,往事如烟。儿时记忆,思绪万千。

新闻推荐

小朋友自制“茶点”表寸心

□文/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静10月13日,高新区实验幼儿园老师和大班小朋友们带着自制的菊花茶和枣泥糕,来...

潍坊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潍坊,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黄楼:我们童年时的艺术殿堂)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