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映伯
今年初秋,因送孩子入学,平生第一次去了特区深圳。
少不了去看地标建筑。作为世界上第四高、国内高度仅次于上海中心大厦的高楼,深圳平安金融大厦的宣传手册写得很巧妙:“这里是世界上最高的办公大楼。”于是,我专程参观了这座本来要建成中国第一高,后受航空限高,降为中国第二的高楼。
仰望这座被称为深圳“定海神针”的高楼,感觉更像我们的长征系列火箭——11层的裙楼像火箭发射台,118层的塔楼顶端锥形则像火箭。在负一楼大厅,讲解员指着图片展示墙,说:“排名世界最高的前十位大楼里,中国就有六个,其中一个在台湾。”又说这座大楼有三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也被用于对整个大楼的施工过程做复测。此外,建筑还采用了低辐射、高透光的上釉玻璃,再辅以光感器和可调节灯具,极大减少了人工照明对能源的消耗。
我们从负一层坐扶梯到大厦一层,走进环幕厅,这里正在播放反映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发展历程和社会风貌的纪录片。从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到地王大厦,再从京基100到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大厦,深圳的“楼王”们见证了经济特区的辉煌成就,向世界展示着一次次被刷新的“深圳速度”。
随后,乘坐多媒体OLED观光电梯登楼。每秒10米的速度使我的耳膜稍有压迫感,观看着全真模拟的周边景物变化,仅仅一分钟就来到541米高的115层云际观光层。如我所愿地赶上了莫奈的画展——虽均为官方复制品,但展览方别出心裁地把画家笔下的睡莲投射到波浪形的顶棚曲屏里,着实令人“仰”慕。
这是个360度环形大厅,从东边先看地王大厦、京基100;北边看莲花山公园及隐约可见的邓小平全身塑像;西面看深圳之窗、蛇口自贸片区;南边,福田口岸尽收眼底。站到世界最高、凌空设计的透明悬空观景台,俯瞰半腰以下的周边群楼,足够震撼。
据讲解员介绍,多数游客选择在黄昏时登此楼,可一览落日入山的美景。我在上午登斯楼也,虽无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意境,但心中陡然升起对国运昌盛的感叹。联想到从机场来时看到的路边一面面飘展的红旗,以及听朋友说过的深圳出色的党建活动,我开始明白,这是一座懂得感恩的城市,它从来没有忘记来时的路。
我在深圳一共坐过六次出租车,攀谈中得知,有五位司机师傅是外地来的,他们均已在此安家,其中四位是租房子住。说起房价,我才知道这里核心地段的房价早已高过北京、上海和香港。尽管如此,他们对深圳的医疗、教育等环境依然很有信心。
有趣的是,我还遇到了我爱人的老乡、一位湖北咸宁人,更有趣的是,他居然曾在烟台工作过几年。对烟台的气候和水果,他赞不绝口。热烈的交谈没有影响他娴熟的驾驶,但我们要下车时,他才发现忘了打表。在我的坚持下,他按手机里的里程数计收了车费。
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好多地方都像极了烟台。比如,路边改建天桥或地下通道的围挡,人行道上穿梭的电动车,小巷里沿街停放的车辆。但稍有不同的是,这里人行道上的电动车从不鸣笛,而是悄悄绕过行人;路边停车也整整齐齐,很少见到跨占两个车位的情况;路口,过往车辆静静等待行人通过。还有,指导我安装公交小程序的小学生;见我研究车次表,主动为我设计线路的中年人;耐心为我指路的志愿者……从这些深圳人身上,我看到了笃定的自信和热情。
不知道是否由于纬度低的缘故,在酒店十楼下榻房间的窗外,与视线持平处,一团团浓淡分明、水润饱满的云,在那清澈明朗的秋空衬托下,立体感十足,格外诱人。我记起央视专门报道过这一片“深圳蓝”,说“这是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的确,这座人口密度高、发展快速的一线城市,正在创造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深圳的经济总量和空气质量均位居全国重点城市排名前列,空气质量指标已经稳定达到世卫组织二段标准。放眼望去,满目皆是“海风吹绉蔚蓝天”,难怪路上看到的公交车、出租车全部为绿色牌照的电动车,据说深圳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
短短几天时间,这些点点滴滴汇成了我对深圳的印象,这美好而丰盈的感受,更让我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姜晓通讯员王海滨迟丽娟)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