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
心育课
美丽校园
学校荣誉
“青蓝工程”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90年来,烟台一中人依托辉煌校史,秉承优秀文化传统,以“科学素养、人文情怀、扬长发展、社会责任”为育人目标,本着“文化立校、责任立校”的原则,励精图治,追求“有灵魂的教育”,着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校园,为国家培养并输送优秀人才。
回顾新中国成立72年来的教育发展,烟台一中的老师们这样说:“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在烟台一中当教师是崇高的。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坚守;他们对教学和管理精细化且持之以恒,是对教育制度的坚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们不急功近利,不急躁,不浮躁,是对教育内涵发展的坚守。
在烟台一中当教师是幸福的。他们有一个负责任的领导班子,他们把学校的发展当做事业,安于平凡却不甘平庸。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他们的德行、才学、见识、能力不断提升,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师风可学,学风可师”的路标。
YMG全媒体记者 栾静
通讯员 张永杰 姜景阳
马欣欣摄影报道
志存高远 追求卓越
“办有文化的学校,做有文化的教育”成为烟台一中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正因为有了这一目标,烟台一中才能秉承90年来的校园文化,一路传承、发扬、耕耘、收获。
烟台一中教育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们是一批尊重教育价值、敬畏教育规律、懂教育、爱教育、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的实干家。他们所从事的课程文化建设,恰如其分地给了学生成长的沃土与能量。
90年来,烟台一中在师资力量上下了很大功夫。
“办精品学校,以优质教育服务于人民”是烟台一中的办学宗旨。培养“学业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双高人才”是烟台一中的人才培养战略。学校历来坚持责任立校、文化立校,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教师决定着教学质量,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十分重要。一中用心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一方面注重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建设学习型校园,依托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学校既邀请全国优秀教师和著名专家来校培训、举办讲座,也派教师赴国内外参加培训学习;既注重校内的“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又注重与校外联盟,“同课异构”。
学校还专门给老师们开设了《做一个有文化品位的教师》的讲座。通过讲座,着力塑造高品位的教师队伍,让教师们率先垂范,通过高素养的职业品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达到“以德养德,以品格培育品格”的目的,以此推动学校的发展。
目前,烟台一中的教师队伍由名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新秀教师等不同层次教师组成。近三年,学校承担省、市立项课题数十个;在各级优质课评选中,有24人次在全国和山东省获奖,29人次在烟台市获奖,有5人次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70多人次获市级表彰,110多人次获区级优秀和先进等荣誉称号。
“创建一所有责任感的学校,教师要负教育的责任,学生要负学习的责任”,师生最终落实到共同负起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责任。
以人为本 德育为本
烟台一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特点,顺应新课程改革和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从2004年起,他们就开始了“关于普通高中学生修身课设置与实施”的研究;同年,在高一年级首设“修身课”“心育课”和“太极拳”等校本课程,开辟学校德育教育新途径。烟台一中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校史校情教育”与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融为一体,贯彻学校“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教会学生做人和感恩的道理,让学生从心底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引导学生求真务实,把弘扬个性与团结合作、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的复兴结合起来;关注他人,努力学习,回报社会,报答家长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教诲之恩。这些校本课程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播种希望,收获果实。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清北录取人数、双一流大学录取人数连续多年在全省同类学校中位列前茅。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金牌学校”“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金牌学校”“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先进单位”“‘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山东赛区金牌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文明校园”“山东省省级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最具综合实力高级中学”“山东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摄影报道)“垃圾箱就放在我们家楼下,风一刮,家里全是异味。”家住芝罘区第一国际小区的孙女士拨打“烟...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