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融媒记者 纪冬辉
通讯员 云先
摄影报道
烟台这片土地坐拥山与海,北纬37度的地理位置带来四季分明的气候,丰富的地理气候特征养育出勤劳智慧的烟台人民。烟台民间传统织绣技艺,便来自于心灵手巧的劳动人民手中,历经不知多少年的积淀与传承,最终促成了丰富多元的民间织绣技艺体系,形成了品种繁多、形象多变、图案丰富、纹样多彩等特点,深受国内外人民喜爱。
织绣技艺,历史悠久的传承
在一个初冬的下午,记者来到幸福中路附20号,这里便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民间传统织绣技艺。进入传承人罗云新老师的工作室,初入眼帘的便是一副大尺幅织绣作品:三四尺的织绣画作上,徐悲鸿所画的马豪迈奔腾,织绣技艺完美还原水墨画纵情写意的特点,作品针脚细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恍惚间竟分不清眼前的是否是原作。
罗云新告诉记者,这种以假乱真的高超技艺便是织绣的重要特点之一,要想让织绣作品达到这种以假乱真的地步,需要从制作工艺、材料选配和图样绘制三方面下苦功。制作工艺上,根据隋唐时期庙宇、祠堂的帷帐、桌围、伞盖等文物考证,早在公元六世纪,胶东民间织绣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明清时期的绣花被面、枕头、衣裙、轿衣、坐垫等织绣品上,已具备各色工艺和各式针法达数十种。后经吸收欧洲民间织绣和编织工艺,烟台民间织绣技艺越发成熟。材料选配上,烟台民间织绣重在材料的花色选择,如同油画家选用不同材料磨制各色颜色绚烂的颜料,一幅织绣作品的创作前期,也需根据题材画面不同,挑选颜色合适的毛线,再经过不断试错,才能对织绣题材做出恰如其分地表达。图样绘制上,烟台民间织绣坚持与时俱变,不同时代语境下,图案总有不一样地表达,到今天,烟台民间织绣图案越发繁复华丽,题材也更加多元化。
织绣传承,“巧”与“笨”的结合
“烟台织绣这门技艺发展至今,已与烟台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形成深深呼应,与烟台人民结下不解之缘。”罗云新说。据《中国重要商品》记载:“中国花边工业之中心,以山东省烟台及周边附近一带为盛……现时所出,颇多优良之品。”这说明,在二十世纪初,烟台传统织绣作为一门生产技艺,已然在中华大地被熟知。时间推移到二十世纪下半叶,烟台织绣工艺品更是作为重要出口产品,为烟台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烟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烟台花边、绒绣、满工锁扣等特色织绣产品一度畅销海内外市场,也给当时的烟台人民带来一定经济收入。
如何做好烟台织绣技艺传承这件事,今年66岁的罗云新有着自己的见解。“织绣这门技艺不仅需要做好代代传承,更需要创新,力图求变。”罗云新说,“想把织绣做好做大不能搞敝帚自珍,要敢于冲进市场,探求新路子,寻找新方向,让非遗告别过去停留在几个人之间传承的窘迫境地,要把织绣做成产业化,这样才能让更多人通过产品了解到我们烟台织绣技艺背后的文化。”
传承烟台民间织绣等非遗技艺,需要更多相关人才的参与。毕业于美术学院的他,在进入工厂一线后,很快便能掌握织绣这门技艺的精髓,开始从事织绣图案样式上的创作,还得到许若愚、周志娟、唐淑娟等一众高级工艺师的指点。“在织绣上,别人是实践到理论,我是从理论深入实践,看似两条路子,实则一个方向。”罗云新告诉记者,美术人才永远是织绣这门技艺所需要的,但现实总是无奈,织绣这个行业很难留住人,刚出校园的青年学子往往耐不住头几年的寂寞,一心想另谋出路。因此从非遗传承的角度看,这门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聪明人,更需要“笨人”,需要那种肯耐得下寂寞的“笨人”,过去如周志娟、唐淑娟等高级工艺师的深厚艺术功底,全都是数十年专注一件事情的磨练练出来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信息、工业、进出口等领域迅猛发展的冲击之下,各类织绣工厂都不显景气,工人纷纷下海另谋出路,织绣工艺品行业也慢慢走向滑坡。但罗云新却选择逆流而上,组建团队,继续埋头搞织绣这门技艺。在织绣传承创新上,罗云新团队屡创佳绩,例如曾经历经六个多月时间,创作出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的巨幅绒绣作品《香港维多利亚港全景》。除此之外,罗云新还携手团队创作出数百幅新的织绣图案样式,在织绣传承这条任重道远的路上,他们一面对烟台织绣历史、文献史料、工艺类型努力进行发掘保护,一面以创新带动传承,探寻织绣与印花机等现代技术结合的可能性,书写织绣在新时代下的传承新篇章。
新闻推荐
打卡港城“灵魂居所” 烟台文旅开放日30项精彩活动开启“一站式”艺术大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张洁刘昭洋摄影报道)昨日,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市直文旅系统各文博场馆举办了“走进文博场馆惠享美好生...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