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邹春霞 通讯员 高明 摄影报道)父亲生病期间曾经接受过爱心人士献血,后来,他成为献血者,走上了“献血人生”。他就是门楼镇诸留杨村村民杨松,11年无偿献血140余次,270多个治疗量、共54000毫升。
52岁的杨松一米七的个头,体重不到65公斤。他在一家包装厂上班,干一天休一天,好的时候月收入三、四千元,平时种些樱桃、芋头、地瓜,更重要的事是照顾好曾患脑梗的母亲。
家境并不富裕的杨松,是如何与无偿献血结缘的呢?“我父亲2008年患血液病住院,在困难关头,有好心人为我父亲献过血。我心里很感动,当时就想,有机会我也要帮助别人,把爱心传递下去。”杨松告诉记者。
这份感恩之情,一直萦绕在杨松心头。2010年的一天,杨松在街上偶然看到了献血车,心里一阵暖流涌起,他当即决定,把自己的鲜血捐献给需要的人。
“第一次献血时,看着鲜红的血液流进血袋,想着这是对帮过我父亲的好心人的回馈,便觉得欣慰。”从那时起,杨松的“献血人生”正式开启。
“刚开始听说我无偿献血,有很多亲友不理解,但是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适量献血对身体没有任何危害。”杨松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已经52岁,但很少感冒,献血后身体也没有任何不适。
“一年只能捐献两次全血,如果单纯捐献血小板的话,每半个月就能捐献一次。”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杨松会定期捐献血小板,11月15日他刚刚去献过血。每次献血,杨松都要从北五路坐33路公交车到烟台市中心血站,路上得走一个多小时。
11年,140次,54000毫升血液。杨松这位老实普通的农家汉子用热血与激情书写出了不平凡。
“生而为人不能太冷漠,不能让任何一个病人因为无血可用而失去生命。一个人的力量很单薄,但若能影响周围哪怕两三个人,也值得去做。”工作之余,杨松会向周围的同事宣传献血知识,消除大家对献血的疑虑。
2016年,杨松加入区红十字会红色爱心之家志愿者队伍。只要有时间,他就到福山采血点参加志愿服务,协助工作人员维持现场秩序,为前来献血的人们提供服务,并结合自己的献血经历为人们答疑解惑,努力缓解初次献血者的紧张情绪。
杨松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铜奖、银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二星奖。如今,参与献血和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杨松说,献血年龄放宽到了60岁,他争取一直献到60岁。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衣玉林)2021年11月18日,华为(烟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项目主体封顶。项目总占地20亩,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20...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