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王瑶 通讯员 乔美云)今年以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业达红”为抓手,聚力思想引领、素质提升、权益维护等,冲刺三年产业工人改革战略目标,推动产改工作向纵深发展,突破制约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拓宽产业工人发展空间、技能导向激励机制等方面难点堵点问题,为烟台市产改工作贡献开发区力量。
攻坚“两新”组织党建,全面提升思想引领力。成立工委书记挂帅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主持召开1次联席会议,集中研究破解面上动体制、动利益的突出问题。建设1处区级党群服务中心、4处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和20多处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党群服务中心。每年拨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专项经费40多万元,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奖励津贴和资格认证制度,为300多名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发放奖励津贴。健全区直部门和街道、“两新”组织的社会责任考核体系,党建工作占到总分值20%。制定非公党建基本标准,编印10万多字的《非公党建实务手册》,指导“两新”组织规范化开展党建工作。推动20多个园区成立区域性党委,采取园区联龙头、龙头联小微、小微互联的“三联”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同过主题党日、同商党建品牌等活动,实现220多家“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在外资企业推行“四有一坚持”党建工作模式,探索协商恳谈等建组织扩覆盖“八项工作法”,打造“乐金显示——青春党建”等6个外资企业党建标杆,示范带动100多家外资企业党建工作整体提升。在“两新”组织成立100多个“车间党小组”,在生产一线组建210多个“党员攻坚队”,激发了组织活力和生产活力。2020年以来1621名非公企业职工提交入党申请书,累计发展党员167名。
攻坚“业达工匠”建设,促进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再提升。印发《关于实施“业达工匠”建设工程的意见》及五个配套文件,成立工委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匠、创新、技能大赛激励机制,已选树齐鲁工匠1名、烟台工匠3名、“业达工匠”20名、“业达小工匠”62名,新增创新工作室18个,奖励资金147.8万元。将工匠、各级首席技师列入全区人才资源库,持续发力研究出台技能人才招引政策,创新设立“业达青年(技能)人才驿站”,为来区求职的青年(技能)人才补贴两天的食宿费用,目前已经为261人补贴11万元资金。工委管委印发了《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推进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实施方案》,推动烟台船舶工业学校构建了“专业+企业+高校+基地+项目”专业建设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办现代学徒制专班6个,累计培养300人,建成国家级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8个、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严格落实职业教育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2020年拨付生均公用经费875万元,职业教育补助13.5万元,拨付烟台船舶工业学校新校区项目工程建设资金2060万元。
攻坚“三方四家”协商机制,增强职工获得感。持续完善人社、工会和企业家协会、工商业联合会组成的“三方四家”协商机制,定期研究部署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凡涉及企业上市、评先树优以及企业负责人评选劳模等荣誉称号时,都须经过人社、工会等部门审核,在职工权益维护上一票否决。在烟台市率先建立劳动保障重大突发群体事件应急机制,人社、公安、法院、工会等部门联动形成执法合力,第一时间高效处置,近两年启动应急机制处置突发事件3起,避免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总工会、法院、人社局成立联合调解中心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累计调解案件113起,涉及职工165人,涉案金额近1500万元。在全区全面推动集体合同等四项合同签订,近两年累计签订四项合同企业162家,启动工资集体协商集中邀约活动两次,集中协商企业42家,涉及职工41000余人。
新闻推荐
办实事有温度 解民忧有速度 我区多街道社区积极为群众解决“烦心事”
本报讯(芝罘融媒记者高洁通讯员杨曙霞曲亚男吕芳芳周露摄影报道)为提高群众幸福感,解决居民“烦心事”,近日,我区多街道社区积...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