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殿彬
建筑大师贝津铭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学作品更是如此。可以说,《红苹果》是烟台的,也是世界的。
山东作家网介绍,《红苹果》这本书有四大特征:浓厚广阔的史诗特色;详细生动的文化特色;人物群像的启迪特色;可资借鉴的文创特色。这四大特色,因其写的是真人实事,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文学创作借鉴价值,非所有书能俱足,较为罕见。这里我以其中第三个“启迪特色”为例,讲三个故事,让您窥豹一斑,举一反三,在较短时间了解全书风貌和内质。
第一个:一个没有姓名的母亲故事。书中第二部第四章是“最初的艰难起步”。从54页开始,写的是老省长谢玉堂当年领导老百姓发展苹果的故事。但请您注意,这一章中有位“没有名字的母亲”所带给读者的启迪,是任何虚构的作品所达不到的。不是我不会把她的名字写上去,而是一写上去,书就太露了——艺术的事情这里不多讲,需要个人体味——我是怎么让这位“没有名字”的母亲形象高大起来的呢?就是让她在关键的时刻,悄悄地彰显出来。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却如春雨润物,悄悄地改变着儿女的一生。当儿子飞黄腾达的时候,她不以此为炫耀的资本。当年,谢玉堂当了县委副书记,坐着吉普车来家后,您看看,书上的母亲是怎么说的。谢玉堂从此回家都骑自行车。当谢玉堂把自己家的“浑水”挑到自留地里,这位母亲是怎么说的?谢玉堂从此再也不把自己家的“浑水”往自留地里挑了。当谢玉堂被降职到牟平观水去当公社书记的时候,这位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她跟着儿子去,给儿子当后台,当靠山。这年正月十五,母亲破例做了灯碗,把元宵节过得喜庆有力量。——这一章的开头就是这种喜庆的气氛,在喜庆的气氛中掩盖着什么,是沮丧吗?是悲摧吗?这种以喜掩悲、使悲更悲的写作手法,很难拿捏,但我必须完成这样的高难度写作。我完成了,一个母亲的高大形象立起来了。顶天立地,伟大可亲。你想,有这样的母亲,她的儿子能不优秀吗?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理想”的故事。理想是一切成功的基石。书中写了两个人,一个叫宋永果,一个叫邵刚。宋永果在书中135页开始的“中国苹果苗木第一村”这一章里。他是中国苹果苗木的领头人。自改革开放初期,就与小草沟村支部书记宋永诗一起开辟中国苹果育苗工作,使小草沟成“中国苗木第一村”。成立公司后,坚持育苗的连续性和创新性。自1992年成为国家农业部山东联建果树无病毒苗木基地以来,坚持30年做农业部项目不动摇,其公司培育的苹果苗木注册了“小草沟”商标。2020年“小草沟”品牌被推荐为中国苹果产业榜样品牌。书中写的苹果品牌的基层创造者龙口南村果园的老总邵刚(P244-269),他立志30年做最好的苹果“D.D.D”品牌的理想,鼓舞着他坚定不移地走下来,今年他创佳绩:其品牌商标D.D.D,和“紫弘”苹果品种赫然列在中国苹果百强品牌的“企业品牌”和“农资品牌”中。这两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为一个“理想”而奋斗,书中讲得他们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中国苹果产业发展中很多大咖的缩影。
第三个故事,就是人的一块骨头。这个故事讲的是书中119页第七章“‘地下’秘密育‘富士’”中的苹果技术人员刘志坚。书中上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下到一般田间地头的技术员,什么样的苹果技术人员都有,为什么单单讲刘志坚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刘志坚身上有一块骨头,这块骨头就叫“坚韧”。刘志坚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里,在唯成份论的年代里,他虽然学习成绩优秀,却只能上农业大学。他在学校里就写了入党申请书,直到几十年后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他才入了党。在文化大革命最艰难的年代里,他冒着被扣上某种帽子的危险,像地下工作者一样,愉偷地秘密培育富士苗木。在全国培育富士苗木都失败的时候,他用几年的时间,仅凭着省果树所的老乡给的三个芽,就跟一位果农土专家一起研究出了新的嫁接方法,培育成了富士苗木基地,摘取了省市两级科技奖,再后来,他从县里调到市里当果科所所长,直到他七十五岁高龄,还身兼五省市苹果基地顾问和多家刊物的顾问。他用自己一生的追求,书写了一份“坚韧”的人生答卷。他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培育出好的苹果苗木,让烟台的苹果走在全国前列。
新闻推荐
烟台开发区举行金融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签约落地资金近50亿元,持续放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示范带动效应 超300亿将“砸”向重点领域
“与中泰证券、工商银行烟台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省、市政府引导基金及国有资本等共同出资成立总规模30亿元的山东省新...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