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自主引进167名高端人才。其中,博士23人,50%以上的硕士来自“双一流”院校。
这是烟台职业学院给出的高端人才引进“成绩单”。
如今,学院正以升格本科职教为目标,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以实际行动助力烟台高质量发展。已跻身全国职业教育第一方阵的烟台职业学院,无疑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人才强校”背后的硬核实力,恰是这份“成绩单”最强有力的支撑。
一所职业院校,如何形成高端人才引进的虹吸效应?一个院系,何以吸引七位博士“安家落户”?博士“引来了”,怎么“用得好”“留得住”?日前,记者走进烟台职业学院,探寻人才引进的“烟职模式”,寻找答案。
通讯员 韩英 张竞 李海霞 YMG全媒体记者 高伟 王修齐
人才引进的“烟职现象”:一个系“安家”七个博士
一个系何以吸引七个博士“安家落户”?19日上午,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来到学院机械工程系。
上午10点,记者见到该系副主任邢勤博士时,他正忙着联系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申请。作为学院引进的首批博士人才,邢勤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很快就从一名青年博士成长为深耕职业教育的多面手,在教学、科研、大赛、重点项目等方面发挥出极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在与企业深入的对接中,我发现烟台作为全国知名的汽车覆盖件模具生产基地,模具企业生产的基本都是以冷冲压为主的高能耗、低附加值产品,而热冲压成型的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邢勤说,在产业需求和科研使命的驱动下,他牵头组建模具智能化技术应用科研创新团队,开展热冲压智能装备和关键工艺参数检测技术的科研攻关。
一系列科研成果对接产业需求,服务地方发展,也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基于在热冲压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2020年邢勤博士主持申报的“热冲压智能装备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
不久前,好消息再度传来:中心与东仪光电产业技术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联合申报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三维超分辨分子荧光显微成像系统的研制与产业化”获批立项,立项经费1050万元。
不止是邢勤博士,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机械工程系现有博士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2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人、大连理工大学1人、中国石油大学1人、安徽理工大学1人。他们当中,王仲勋博士主持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2项,研究成果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与烟台海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立项横向课题2项,技术服务到款额13万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肖凤艳,2020年底全职引进到烟台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在学院和系里的支持下建立了先进功能材料开发及应用团队,负责高效功能性涂层和胶黏剂材料的开发及应用。目前已申报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烟台市科技创新计划等多项课题,开发的新型绝缘涂层正与东方电子集团接洽转化……
此外,该系还柔性引进专业带头人2人,1人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为全国技术能手、省首席技师,构建起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 “顶级天团”。
与之相匹配的系列成果同样亮眼:机械工程系依托博士团队打造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该平台近年来围绕区域产业需求为企业开展产品轻量化设计、性能测试、仿真分析等技术服务,累计申报立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4项、企业横向课题6项,技术服务到款额达300多万元。获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项,在SCI一区发表学术论文2篇,SCI三区发表学术论文1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
“领衔工程”+“平台建设” 打造专业领军团队
时间回到12月18日,谷歌高职教育项目年会线上召开。
学院院长温金祥出席会议并代表联盟院校讲话,引起广泛关注。仅2021年一年,学院就承接了谷歌支持的4个教学国家合作项目,创历年来谷歌国际教学项目历史新高。
学院与谷歌“牵手”的背后,同样有“博士”的活跃身影。翟玉锋,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理学博士,环渤海蓝色经济圈山东省高层次引进人才。由他牵头成立的智能电子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谷歌公司联手开展高职区域联盟项目,在课题研究、专利申请、相关培训及创新创业比赛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目前已成为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的重要科研平台。
正是依托该平台,电气与电子工程系新建起人工智能应用和竞技、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和认知两个实训室。也在研究所的协助带动下,学院成功申报2020年中国高职院校“智能机器人专业群国际影响力50强”、首批全国5所智能互联技术方向“服务型制造现代产业研究院”和全国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创新联盟理事单位,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研究”实验学校项目。
翟玉锋博士领衔的智能电子研究所,仅是学院协同技术创新平台集群的“冰山一角”。事实上,博士引进来了,如何用得好、留得住,是学院一直在思考、研究的重要命题。2016年,学院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0名博士研究生。2017年,“博士领衔科研团队”工程就正式实施。工程实施之初,学院期翼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形成科研攻关群体,向高层次、高水平科研目标冲刺。如今,学院已成立先进制造、目标检测研发、海洋多糖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等11个博士领衔科研团队,形成颇具成长性的专业领军团队。
更引人注目的,是以博士领衔科研团队为依托,一大批科研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了出来,有效推动了教研产融合发展体系的形成。目前,学院已拥有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1个、烟台市校地融合发展平台3个、院级协同创新中心及研究中心17个,一个涉及机械制造、模具、新能源等烟台支柱产业的协同技术创新平台集群蔚然成型。
如今,一个依托博士团队为主中心,其他高层次人才和科研人员为副中心,链接各个科研平台、工作室共同开展项目攻关、产业服务、教研教学的完备体系初步形成,成为学院对接新兴产业集群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大平台,开启了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记者从学院科研处获悉,2021年,烟台职业学院作为省内唯一高职院校立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1项;立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该项目全省高职院校仅立项4个。2021年纵向课题到款额达200余万元,创近5年总数之和。
“人才强校”显硬核实力
3年引进167名高层次人才
从密集引进博士人才,到打造领军科研团队,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指向:实施人才强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回望烟台职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人才强校”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学院实现了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教育部“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进阶跨越,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梯队,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优势渐显。这背后,都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支撑。
人才强校,政策先行。为加大引智引才力度,学院专门修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设立引才奖、伯乐奖,奖励年度引才工作突出的个人。争取烟台市财政支持资金,按照20万元-200万元标准提高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博士等五类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协助解决引进人才的配偶就业、子女入学问题等后顾之忧。学院还出台《柔性引进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以柔性引进的方式,聘请国内知名的专业领军人才兼任专业带头人,帮助指导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团队建设等,借力“外脑”为办学实力注入“新硬核”。
走出去,精准开展“双一流”毕业生定向招聘。学院先后走进武汉、济南、南京等10余所“双一流”校园,采用试讲、教学设计等形式选拔优秀人才。积极参加全国高层次人才(洽谈会)巡回招聘和“名企名校行”活动,走进校园及部分省、市博士专场现场招引人才。疫情来袭,引才工作不能停。2020年以来,学院还创新人才招聘形式,采用腾讯会议等线上形式,对200余名青年博士进行了“云招聘”。
数据显示,近3年,学校通过公开招聘共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67人,其中博士23人、硕士137人、高级工程师4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引进的博士90%聘为教研室主任或研究所所长。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学院打造起群星辉映的“名师群”,形成人才高峰,辐射带动全校教师能力素质水平的提升。目前,学院832名专任教师中,教授82人,占9.86%;副教授300人,占36.06%;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549人,占65.99%,“双师素质”教师达到675人,占80.8%。
由此,学院师资队伍的总体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学院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名师名匠”44人,省级以上教学团队16个。师生共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4个、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61个。
“十三五”期间,学院共立项22门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54项省级教改项目,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6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各类科研纵向课题达121项,横向课题124项,强大的精品课矩阵为人才培养注入“最强大脑”,助力学院成为“大国工匠”的成长摇篮,每年向社会提供高素质毕业生5000余人。
新闻推荐
物业更换单元门,业主索要知情权 物业公司:换门出于安全需要,原门禁卡继续使用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杨春娜张孙小娱摄影报道)早上还用得好好的单元门,晚上下班回来时就变了样。日前,芝罘区海峰小区2号楼业...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