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华语音乐 今日欧美音乐 今日乐评 演唱会
地方网 > 娱乐 > 今日音乐 > 今日乐评 > 正文

朗朗:成为神童的代价

来源:澎湃新闻 2020-07-14 11:47   https://www.yybnet.net/

原创 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 

前些日子,郎朗和妻子吉娜·爱丽丝在机场被偷拍,镜头里,妻子拿着多数行李,郎朗手中却空无一物。当事人并无表态,看客却愤怒异常,郎朗双手价值上亿,可他的妻子爱丽丝也同样是位钢琴家。

更何况郎朗37岁,身量较少年时代略增几分。而妻子爱丽丝刚满24,德韩混血,明眸皓齿。

这本是夫妻的生活私事,因公众人物身份生生被摊在阳光下,郎朗起初在微博道歉,“我以后得多帮我老婆提些行李。”看客又不乐意了,什么叫帮呢,里面没有你的行李?

见效果甚微,隔了两日,他又上传一则短视频,摆拍自己吃火锅时为妻子夹菜的片段,既似力争清白,又像讽刺。

郎朗是位名扬四海的钢琴家,但如今,他在很多人眼里弹琴时表情浮夸,生活中不修边幅的胖子。

他向来不爱做表面功夫,对凡事都有自己的衡量。这些年逐渐转向低调以后,他在音乐上的世界级成功却逐渐被淡忘。

哪怕在众多名流巨星中,郎朗也是极为特殊的一位。他的身上同时凝聚着中国式家长的期盼,与美国人信奉的 “通过不懈奋斗便能换来美好生活”信念。

面对我们的采访,这位颇受争议的艺术家毫不掩饰自己曾经“功利”的那面,又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坦诚,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分享他这三十多年遇到的困境:

“有的时候差那么一点,如果意志力跟上了,就上去了。你的意志力没有跟上也就下来了,就差那么一点点。如果能扛过去,就会看到更高的一座山,就是这样”。

 

天才

郎朗第一次和钢琴打交道是在1984年的某个午后,两岁的孩子看着电视里的《猫和老鼠》有些痴了。

屏幕里,汤姆猫身穿燕尾服,系着白领结,活灵活现地走出来,向观众鞠躬,接着在琴凳坐下,开始演奏钢琴,吵醒了正躺在琴弦上打盹的小老鼠杰瑞,起初节奏轻缓,随着猫和老鼠的不断斗争,钢琴节奏也随之愈来愈快。

▲ 《猫和老鼠》剧照

尽管汤姆的手看上去像意大利面条,两岁的郎朗也压根不了解什么是钢琴家。不过那时他仍然觉得:哇,做钢琴家真酷。手中不停跳跃的黑白键,迸发出每秒音符,仿佛在玩游戏。

郎朗踮着脚,跑去家里的立式钢琴边,弹出几个与电视里相似的零碎音调。本来父亲朗国任还在犯困呢,瞥到儿子的行为时顿时清醒。

这是个天才,郎父在心里想,眼睛也随之发亮。

朗国任本来就学二胡多年,虽乐器不同,乐感却相通,孩子有没有天分一眼就能看出。当然,为了确认,他也找来好几个专家跑来试郎朗的反应和灵敏度,结果如他所料。

他带着郎朗拜访沈阳成立最好的音乐老师朱雅芬教授,让孩子去弹一会儿钢琴,朱教授顿了一会儿,“我会收他做学生,郎朗有天分。”

 “您认为郎朗到底多有天分。”

“相当有天分。”

多数父母听到这话都会欣喜不已,郎国任却没露出笑意,反倒追问:郎朗一定要在全中国弹钢琴拿第一名。然后是在全世界。这可能吗?

问题问出的这一瞬间,朱教授就意识到,郎朗的父亲对孩子成功的迫切。

郎朗无疑是有天赋的,他有敏锐的耳朵,宽大的手掌,和与生俱来的节奏感,不过朱教授看重的是他对钢琴的精神,小小年纪,就有为了钢琴愿意放弃一切的执拗。

至此,郎朗3岁正式从师学琴,5岁在沈阳当地办公开独奏,9岁拿全国第一。

对成功的渴望不仅是父亲郎国任,郎朗也同样这样想。采访时他告诉我们,“从5岁开始。我就觉得比赛是走向人生巅峰的。”

很快,郎朗就在沈阳小有名气,郎国任乐见其成,然而在他宏伟的音乐版图里,这只是极微小的一步。恰逢朱教授也建议,以郎朗的天赋一直留在沈阳对未来很难有帮助。和朱教授谈话后,郎父思前想后考虑了很久。

▲ 郎朗和父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对音乐沉迷已久,可特殊环境下,很难有所成就,他本以为心底里野性的部份只是幻梦,而这时,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寄托点——儿子郎朗。

郎国任狠下心,义无反顾地辞去工作,带着郎朗去北京求学,到最好的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还特意让郎朗的母亲则留在沈阳,一是用微薄收入支撑着漂泊在外的父子,二是让郎朗离开熟悉的环境与母亲的慈爱,专心练琴。

所有人都说他们疯了,只有郎父坚持:他们不了解我儿子的天才。

说这话时,他忽略了儿子郎朗看到那封辞职信时欲言又止的神情。

 

矛盾

刚去北京,郎朗父子二人住宿环境极差,住的是地下室,几家人共用一间卫生间,琴谱都被老鼠啃了。天热时,郎国任只能将薄书作扇替正在练琴的郎朗扇风。

父子俩吃着最便宜的打折蔬菜,忍着邻居动辄上门抱怨的声音,支撑他们的唯一动力就是要在北京上最好的音乐学校,跟全国最优秀的人比赛,然后获胜。

郎父托关系找了位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郎朗第一次见到那位教授时,对方面无表情地问他有些什么本事,郎朗有些紧张地弹完一首曲子,教授支着下巴“还凑合”。

跟着这位教授学习期间,与以往郎朗在沈阳时常受到的褒奖完全不同,他还没弹一会儿就会被叫停,教授不苟言笑地说他 “弹琴像东北人种土豆,精神头像打砸抢。”

形容得极为不堪。不久,教授不愿继续教他,还告诉郎父,郎朗非但不是天才,连音乐学院都进不了。

郎父刚辞去沈阳特警支队这样的“铁饭碗”,和儿子破釜沉舟来北京。郎朗也一路顺风顺水,虽然父亲教育严厉,却始终浸泡在褒奖与赞扬的蜜糖中成长,多少有些“傲气”蕴含其中。

冷不丁,有人告诉他们之前关于“第一名”、扬名中外的想法都成了梦。命运仿佛一把巨锤,把父子俩直直锤晕了过去。

倘若回沈阳,他们会成为那些亲戚朋友口中的笑柄,而继续留在北京,也前路无门。进退两难间,父子关系尤为剑拔弩张,郎朗练琴的时间越来越长,两人之间的交流却越来越少。

多日来的愤懑之欠一个爆发点。就在某一天,郎朗从学校回去晚了,耽误了练琴时间,虽然心理早有准备回家后迎面而来的会是父亲的责难,可当他小心翼翼地步入家门时,还是不曾料到父亲如此声嘶力竭:

“你都上哪儿去了?回来这么晚!你把自己的生活毁了!你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毁了!”

郎父甚至告诉他,他没有理由再活下去了,边说,边递给他药瓶,给他两个选择,跳楼,或是吞药。

在郎父看来,这不过是一个有些过火的威胁,里面装的也只是普通药丸。在郎朗看来,却成了多年后仍无法诠释的噩梦。

朗国任是中国父母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曾经的梦想是当二胡独奏家,每天在小树林里独自练琴,在1500人里脱颖而出进的部队文工团。

可经历了特殊年代的洗礼,他的梦想成空,便将未完成的梦投射到孩子身上,他将郎朗的未来同样视作自己的终生事业。

年少时成名,父母的决策相当大,有时会产生一些很积极的东西,有时则是毁灭。

与父亲矛盾爆发之后的一段时间,郎朗厌恶练琴,感到厌恨父亲,他用拳头猛击墙壁,如同拳击手猛击自己的对手,还曾发誓再也不练钢琴。

郎朗和父亲最喜欢的音乐家都是莫扎特,不同的是,郎朗喜欢的是莫扎特音乐里天才且神经质的一面,而父亲则为莫扎特的故事感动。莫扎特是音乐神童,在他父亲的引导下奔赴成功,郎父看来,父子俩共同获得了不朽。

他却忘了莫扎特被批驳的自理能力,与爱说大话、傲慢等缺点,莫扎特结婚没有告知父亲,也缺席了父亲的葬礼。人人都说,老莫扎特是卓越的音乐教育家,却是失败的父亲。

郎朗后来的成功,也让无数家长都怀揣野心想要制造出第二个郎朗。然而,他并非是第一个钢琴天才,此前,殷承宗、孔祥东等人都在钢琴演奏领域颇有建树,可无论此前此后,都只有一个郎朗。

郎朗是天赋+机遇+努力的结合,无法轻易模仿,其次,背后的代价也不可忽视。

对朗国任来说,郎朗既然已经成功,此前种种只有感慨没有遗憾,而对于郎朗来说多年来父亲长期咄咄逼人,让两人之间的关系难以贴近。

好在,他们的目标一致。在采访时,郎朗提到“比赛拿到第一名以后,别人看到你,一点一点闪光。”

这是他的愿望,也是父亲朗国任的愿望。

少有的温情时刻是在一次郎朗出国比赛后,拿下了第一名,镜头一扫,恰好是朗国任看着儿子弹奏的身影,抹掉自己脸上的泪珠。

在此之前,朗国任几乎从未哭过,当郎朗后来再问此事,只见父亲装作一无所知:我什么时候哭过?你看到我哭过吗?

 

Grate&famous?

15岁那年,郎朗远赴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求学,这是美国极富盛名的音乐学院之一,一个天才被扔进一群天才之中,其中落差可想而知。

西方音乐也讲究血脉纯正,很多教授们总觉着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下,东方人弹不好那些西方深度乐曲。

郎朗心知肚明,如果自己想有所成就,必须得比西方人弹得更好,而且不止好一丁半点。

这对郎朗来说,像是场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而他游刃有余于其中规则,他将每场比赛看作一场决战。钢琴是他的武器,他想借此打动所有人。

郎朗自身的心态上,属于很有竞争心理的人。到了现在的人生阶段,他在采访中回味那时的心理,也有一些反思:我的心态太过于激进,太重视所谓的名次,总是在想怎么样得第一名。

大几岁的学长告诉他:你要当伟大的艺术家,great artist,这才是你的人生目标,人生不能只追求famous,太俗了。

郎朗卯足劲儿向著名钢琴家的路子奔去,谁也不能规定伟大与名望相悖,“(在乐坛能不能站住脚)关键是你弹得好,弹得好,就是伟大的音乐家。”

真正的职业转机出现在1999年。

芝加哥的纳维尼亚音乐节上,原本的钢琴师身体不适,17岁的郎朗是第五替补,前面四个替补要么同样身体不适要么对谱子不熟,这才轮到他上场。

时运来了,挡都挡不住。

这是场世纪明星音乐会,在场的音乐家都是20世纪最伟大的那批,对于十七岁的少年,这是个极为难得也极为危险的机会。

弹好了自然一夜成名,然而一旦演砸,他在这行业可就一辈子都出不了头。

有些惧怕挑战,有人却天生是征服者,压力成了动力,危险反倒摇身一变成了诱惑。郎朗演奏完毕,掌声如雷。

半个世纪以前,张爱玲就曾说过:出名要趁早。这件事成了郎朗人生中的转折点,名望之门突然向17岁的少年打开。

一星期内,美国五大乐团中有四个打电话邀约,《芝加哥日报》称这是音乐史上的奇迹。那时郎朗特兴奋:我的时代终于来了。

采访间隙,我们聊到朗朗多次与世界顶级乐团合作的体验,他告诉我们:

每次合作时,你会在登台前一天想起,曾经有怎样伟大的音乐家也在这登台表演过,这在无形之中有很大压力。但是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这样的经历,我不能去突破自己。

 

名望之后

2007年,郎朗登上中国福布斯名人榜,仅次于姚明之下,又将关乎古典音乐的国际大奖拿了个遍,还被授予“联合国和平使者”,这些年来,他迅速积累起大量财富与外界认可。

既有巴伦勃依姆等杰出前辈赏识,又有长期演奏会票房第一的商业实力。他已经达成儿时的梦想,成为赫赫有名的杰出音乐家,达到自己目光所向的名望巅峰。

在这之后,他还能做什么呢?

早年的留学经历让郎朗意识到,除去音乐学院圈子的专业人士之外,多数人对古典音乐全无概念。圈内人人皆知的伟大音乐家,只要出了这个圈,对普通人来说,甚至闻所未闻。

不知何时起,古典音乐成了一种高屋建瓴的东西。

听众中,上了年龄的老爷子老太太占据多数。早年间,莫扎特、李斯特那个年代里,大家都在一个小屋子里,自然得讲述曲子的寓意,而不是如今这般,演奏家们连笑都会被视作讨好观众。

“我们就像那种怪博士的感觉,那种在科幻电影里面的那种,好像跟真正的世界有隔阂。”

郎朗想着,等他能在古典音乐领域站住脚的那天,一定要改变一些东西。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举动。他和虚拟歌姬洛天依合办演唱会,又参加综艺节目《吐槽大会》,穿着一身严肃的深蓝西装,头发梳称光滑油亮,开口却是:山丹丹那个红艳艳。

这与人们心中音乐家的形象大相径庭。

2016年,他与重金属乐队在格莱美合作演出,一些守旧的乐评人口诛笔伐,郎朗带着东北口音模仿乐评人们的模样“这么弹肖邦不高兴,那么弹莫扎特要跳河。”

但他心底压根不在意,别人越让他“应该”怎么做,他却如同叛逆少年,偏不去这么做。郎朗告诉我们,“艺术就该这么反复地摩擦”。

早年间,他一直保持这一年150场演奏的高工作量,也接了很多品牌代言与广告,音乐会票价比明星更高,有人说他过于商业化,会沦为工匠,而不是大师。

郎朗直接驳了回去:“我自己乐意,用不着别人管,我觉得什么适合我,我就走什么路。”

古典音乐这类高雅艺术领域,对已然站住脚的郎朗来说,做个众人交口称赞的大师,名望利益不在话下,他的反叛精神,倒真有几分艺术家的洒脱。

他仿佛还是那个两岁时被《猫和老鼠》打动的那个孩子。

郎朗从没将古典音乐视作特定人群才能欣赏的阳春白雪:“听音乐,主要是往情感上听。因为在音乐的世界里最后都是讲的人性。”

或许正是音乐里的人性,让他遇见了如今的妻子。妻子吉娜性格温柔,恰好弥补了他性子里急的那一面, 曾经的天才琴童已经37岁,逐渐步入中年。过去的三十多年里,郎朗始终保持着紧绷的一面。

如今,郎朗终于学会放松自己。

偶尔也会忆当年,想着那时有人提供经济帮助,他和父母便不会有那么多的困难与压力,虽时间再回不到过去,他却想帮助更多的孩子。

“重振古典音乐”成了他的自我使命。早在十年前郎朗就曾在纽约建立基金会,去年又在北京建立了基金会,他想让那些有才能的孩子都能爱上音乐,而不用因为现实停步不前。

采访期间,郎朗如同演奏会中那般,穿着挺阔的西装,神采奕奕,看上去极为自信。不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他说过的一句话:

“音乐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也希望音乐能改变所有人的人生。”

那一刻,他的眼中有一簇微弱的光。

注:图片源于网络。

 

今日互动

你怎么看待郎朗父亲的教育方式?

十点人物志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新闻推荐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去世 他是最早和柏林爱乐合作的中国音乐家

据歌唱家龚琳娜微博消息,以及扬琴、古琴演奏家王珑告知澎湃新闻的消息,琵琶演奏一代大家刘德海4月11日下午在北京去世,享年8...

相关推荐:
野竹笋的来处2020-05-27 06:37
猜你喜欢:
评论:(朗朗:成为神童的代价)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