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举办首场个唱,唱完最后一首,他请15000名观众亮起手上的灯。从那一刻起,郭富城便义无反顾地偶像了十多年。
但偶像也有厌倦的一天。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如今的郭富城都不想再当偶像了。新千年后,他的发片速度明显放慢,电影产量却逐年上升,因为电影是他对偶像身份的突围之路。他说自己“愿意为了电影放弃一切能放弃的东西”,并且“我也不是小孩子心态,我接戏,就是希望摆脱偶像郭富城的影子”。
属性滴水不漏的完美
作为一种属性,“完美”成了近年来艺人口中的过街老鼠,似乎不和它撇清关系,就将被贴上“虚伪”的差评。但郭富城不这么想,他视完美为不可或缺的品质。或者说,失去了完美的庇护,郭富城会感到不安—— 他熟悉偶像化商业模式下的每一个环节,举手投足间的美,是他花了十多年才养成的素养。只要不是电影,他都不遗余力地将这种素养发挥到极致,以至于从某种程度上看,他的素养足以和本能画上等号。这很可敬,也很可怕。
郭富城的杀伤力源自成熟型偶像的自知之明,他不用教导,只需一声令下,就能绝对控场。我们无法想像为了维持这份野兽般敏锐的品质,郭富城到底付出了怎样严苛的努力。我们只知道,当他在
《最爱》里脱掉外衣,将年近50岁的身体暴露在银幕上时,无人不为之惊叹。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开始了练习,“像一个学生念书,现在不够100分,那就为得到100分努力。其实努力的时候反而很轻松,因为你知道自己不是满分,那就做到让人家给你好了,满分都是别人给的。”
往后不再强求零瑕疵
郭富城的另一面要从电影方面考察。2005年,他凭借《三岔口》中的警察孙兆仁问鼎了台湾金马奖影帝;一年后,《父子》里的落魄父亲周长胜助他蝉联了桂冠。此后,郭富城开始在他口中“中下层阶级”的角色圈中打滚,并乐此不疲,这种尝试在顾长卫的《最爱》中达到了顶峰。男主人公赵得意没有为郭富城带来重量级奖项的认可,可他在郭富城身上留下的烙印是明显的。也就是赵得意之后,郭富城承认自己不准备再刻意“打破形象”了。他遇到的挫折何止是没有拿奖,但他却能一次次把挫折刷新成勇往直前的动力。
问郭富城是否有那么一刻,也希望把电影中“不完美”的他带到现实生活里来。他可以永久性地挑战人生的高度,但这种高度必须和郭富城的特质匹配。如同他对封面大片的要求,“一定要美”,生活中也要随时准备排除瑕疵。只不过,到了这个年纪,他“大概知道没有什么是零瑕疵的”,即便这一切都不妨碍他继续像勤奋好学的学生那样,“一直向满分进发”。 (李森)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