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孤独的人,我们都是纠结的人,我们都是勇敢的人,我们都是有歌的人……华语乐坛标志性人物姚谦昨日携新作《我们都是有歌的人》做客方所,与岛城歌迷分享“歌”的故事。不管听歌的方式如何改变,姚谦都请你“深刻阅读音乐”。
新作用歌曲解答困惑
《我们都是有歌的人》是姚谦的最新作品。姚谦用解读流行经典的方式,首度畅谈音乐与情感的隐秘关系。在流行文化与文学之间,在市场与大众心灵之间,分享至情至性的音乐艺术风景,带我们发现熟悉却陌生的自己。
书中姚谦读了歌里的孤独、温暖和勇气。他重读邓丽君、李宗盛、罗大佑、张艾嘉、林忆莲、刘若英、陈绮贞、许巍、杨千嬅、江美琪、萧亚轩、陈粒50余首经典,用歌回应人生不同阶段总会遇上的焦虑和困惑。
这是姚谦邀请读者“深刻阅读音乐”的一本书,他说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想到在当下数字时代的兴起,无数的新歌在网络推送,大家听歌的时候大多是浮光掠影。“唱片时代,每首音乐推出的时候都注重与媒体、与群众的作品沟通”,而当下,因为歌曲推出的门槛更低,缺少了唱片公司“精选”环节,让观众不知如何选择。他建议歌迷不要每天放十几小时的音乐,而是可以用心去聆听一小时的歌,“要善于发现。”
文学的音乐也可以流行
情歌更容易煽情更通俗吗?写过众多经典情歌的姚谦却说,自己的情歌并不那么煽情。而他的创作也是随着经历有所改变的。“现在,在我不那么商业的时候,我尝试更多文学性创作。”姚谦说,在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写音乐的时候,就是从文学角度出发,“不再是写歌的人,而是创作者。”而在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配乐中,姚谦抓住的是“时间对一个工匠的意义”这个主题,来定义“一个人的精神”。在姚谦看来,“诗本来就是吟唱的歌。”那些文学化的音乐照样也可以成为流行音乐。
姚谦也不断“尝新”。他的歌词曾被邀约输入计算机,让AI尝试写出“姚谦风格”的音乐,“我非常乐意,这也是一种创作。创作不分谁也不分形式。”但姚谦也强调,作品留下的关键是“能不能打动人”,打动人的关键则是“真实情感。”
“歌词就像诗,留下来的就像好诗歌。”姚谦表示,创作歌词千万不要流行什么就写什么,也不要写非逻辑行的诗歌造句。”创作与自身内在状态的关系才最紧要,创作者需要“回归自己”。
新闻推荐
记者|陈晓双编辑|沈霄戈“只要你有预算,有需求,我们随叫随到。"李赫说这话一点儿不夸张。有一次,李赫正在吃饭,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