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梅和她的获奖证书核心提示
她是一位年近不惑的农家妇女,却在全国多项大型网络征文比赛中屡得大奖。去年底,她创作的《新娘歌》,打动了无数网友,夺得“网络新民谣创作大赛”金奖。
一夜之间成了网络红人的她,却不愿到北京去领奖,因为要照顾老人、孩子和庄稼……
新娘歌
月儿弯弯照新房,十家新房九家荒。
新郎打工去城市,留下新娘守空房。
新娘新娘在家忙,家里家外挑大梁。
下田学开农用车,回家又养猪和羊。
汗水湿了新衣裳,日头晒黑俏脸庞。
新郎新郎怎么样,莫忘家中苦新娘。
在外莫与人争强,更莫贪念野花香。
只愿平安早回转,夫妻一起奔小康。
——朱冬梅喜讯传来她正在给小麦浇水
河南省睢县匡城乡夏庄村,是个只有147户人家的平原小村,离县城大约20公里。2011年1月22日下午,笔者风尘仆仆地找到朱冬梅所住的农家小院时,只有她的儿子正在家做作业。男孩说,他妈妈下地去了。
不一会儿,朱冬梅被找了回来,听说要采访,她使劲搓着沾满泥土的双手,连说“没啥说的”。后来,可能是感念笔者“大老远的跑一趟也不容易”,这才答应“随便聊聊”。
朱冬梅说,去年12月31日上午,“网络新民谣创作大赛”组委会打电话
告诉她,她的《新娘歌》获得了大赛金
奖时,她正在地里给麦子浇水。
“一个农村妇女,能在这种大赛中获大奖,肯定是很高兴,当时我甚至感觉像在做梦。”可是,当组委会告诉她,可以报销路费,邀请她到北京去领奖时,朱冬梅犹豫半天,最终还是没去。
而她之所以没去,一是怕晕车,还有就是实在脱不开身:“当家的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孩子都要人照顾,再说,家里还有十几亩地哩,眼下天旱得要命,隔不了几天就得给麦子浇水,我哪能想走就走哇?”
提到《新娘歌》,朱冬梅笑着说,
这是她第一次学写歌谣,“写得好不好我不敢说,我只知道,我就是一个常年独守空房的‘留守女 ’,我只是写了我和姐妹们的真实感受……”
梦想结缘嫁给爱写作的穷小伙
今年38岁的朱冬梅,出生于一个兄弟姊妹众多的农民家庭。她自幼喜欢语文,尤其酷爱写作,从小学到高中,都是语文老师最喜爱的学生,她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拿到课堂念给同学们听。
在睢县长岗高中读书时,学校有一个学生自发组织的文学社,朱冬梅是其中最活跃的成员之一。那时,她最喜欢散文和随笔,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来做一位散文作家。
但是,命运弄人,一心想上大学当作家的朱冬梅,因家里太穷只上到高二就辍学了。之后她天天陪着妈妈干农活、忙家务。晚饭过后,难得有一会儿空闲时间,她总是悄悄地躲在闺房里,拿出本子和笔来,记下一天的经历和感受。
见她天天如此,妈妈就偷偷地掉眼泪,叹她“命薄心高”。朱冬梅反而安慰妈妈说,她早就不敢奢望当什么作家了,之所以要写,只是因为喜欢。“每天写上几笔,等于自己跟自己拉拉家常,就会感觉心里踏实一些。”转眼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因为人生得秀气,又有些文化,来给朱冬梅牵线保媒的人几乎快踢断了朱家的门槛。可朱冬梅硬是一个也没相中。1994年秋,又一位媒人走进了朱家,这次要说的是本县匡城乡夏庄村一个叫夏令东的小伙子。没想到,这回一听对方的名字,还没等双方见面哩,朱冬梅就非常爽快地应承了下来。
妈妈感到有些奇怪,悄悄地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位夏家小伙原本也在长岗高中上过学,比他们家冬梅高一届。看到女儿有意,妈妈就又托人去夏家“相了相家”,没想到夏家竟然比朱家还穷,别的不说,居然连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简直就是家徒四壁。 这下,轮到家里人唱反调了,反复追问朱冬梅到底图那小伙什么。“我一不稀罕高官显贵,二不稀罕金窝银窝,我就图他人好!”朱冬梅的态度非常坚决。
原来,这夏令东不仅曾是朱冬梅的学长,还是学生文学社的发起人之一,文笔好,人品也好,早在上学时,他们就经常在一起谈理想谈文学,并且互有好感。如今,月下老人竟为他们牵起了红线,这样的机缘,朱冬梅自然不会放过。
眼见得朱冬梅动了真情,家人也不好硬拆散他们,用她妈妈的话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往穷坑里跳。”1994年农历腊月二十六日,朱冬梅穿上了新嫁衣,朱家闺女就这样变成了夏家儿媳。
长期分居他们学会了网络传情
蜜月还没过完,结婚才20天的夏令东为了挣钱养家,不得不扛起简单的行李,汇入了外出打工的民工大潮之中。
刚刚当上新娘,就变成了夜夜“守空床”的“留守女”,送丈夫上路那天,回到家里,看着空空荡荡的洞房,她的眼泪便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哭过之后,她才明白,风花雪月已经过去,接下来等着她的,将是庄户人家实打实的流水日月。
因为忍受不住相思之苦,那次新婚别后,夏令东在外面只待了两个月,就跑了回来,然后将朱冬梅接到北京,小两口在一个厂里打工,过了两年出双入对的日子。
1997年,儿子降临人世,朱冬梅带着孩子实在无法再在北京的厂里待下去,只好回到老家夏庄。从那之后,夫妻俩一个常年在外打拼,一个留在家里种地、照顾老人和孩子,年复一年地过起了相思相望难相见的分居生活。
婚后最初那10年,丈夫每年最多只能回来两次,最长一次在家也没有待够半个月。家里的12亩地、一大摊子人情礼节,还有老人和两个孩子,所有的负担都压在朱冬梅一个人肩上,她咬紧牙关扛了起来。
沉重的生活压力,一点点销蚀着朱冬梅的容颜,无论日子多苦多累,她一直没有丢掉写作。
对于朱冬梅而言,夏令东回家团聚的日子,就是她的节日。每逢这种日子,她除了为他做些好吃好喝的之外,总不忘在夫妻独处之时,跟他交换日记本。然后,夫妻俩共同捧着小本子,看一段、笑一阵,再看一段、抹一抹眼泪。
2006年春节过后,在外面闯荡了十几年的夏令东,在睢县县城找了一份工作,他虽然每周都可以回家一趟,但夫妻俩实际上过的还是两地分居的日子。
知道妻子跟他一样,一直在坚持用笔记录生活,夏令东非常感动。2007年底,他咬牙花了400块钱买了一台二手电脑,说是要为朱冬梅“武装武装”。
村里一些人见了,就笑他:“结婚都十几年了,连翻盖房子的钱都没挣够,却往家里搬电脑,那玩意儿是能长出粮食还是能变出钞票?”朱冬梅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打字。从那之后,每天忙完一天的活计之后,她就在电脑跟前坐上一会儿,心里有话,就对着荧屏无声地诉说……2008年春天,村里开始普及电话,并且可以加装“一线通”,夏令东知道后,就率先申请了一部电话,并且加装了“一线通”。网络接通那天晚上,他又亲自上网操作,先在新浪网站为朱冬梅申请开通了博客,接着又替她申请了一个QQ号码,并手把手地连夜教会她如何操作。
从那之后,这对从蜜月里就开始两地分居的恩爱夫妻,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隔山隔水互诉衷肠的快捷渠道。每天晚上9点之后,无论多忙,朱冬梅都要坐在电脑前,用QQ陪夏令东聊上几句。无论是老人 、孩子,还是庄稼、农活,看似平平淡淡的话题里,总寄托着化不开的浓情和挚爱……
写《新娘歌》“新民谣”大赛夺金奖
因为“心里一直有个醒不了的作家梦”,结婚16年来,朱冬梅一共写了26本“留守日记”,可是,由于担心“水平太差”,别说是拿出去投稿和发表了,除了她和丈夫之外,她从没让第三人看过。
2008年春节后,有心的夏令东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将这26本“留守日记”整理出来,存到电脑里。当年5月,就在“留守日记”即将整理完毕之际,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夏令东看到了新浪网“新浪博文大赛”的征文启事,他事先也没征求朱冬梅的意见,就从“留守日记”里摘出几段来,加了个
标题—— — 《爱在面前》,按启事上的地址
投了过去。
4个多月之后,“新浪博文大赛”揭晓,谁都没有想到,第一次“被投稿”的朱冬梅,竟然从近10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非常意外”地拿了个金奖。
这意外之喜,不仅给朱冬梅带来了6000多元的奖金,让她得以换了一台新电脑,更重要的是破除了她和丈夫对投稿的畏惧心理,再写起来,就多了几分自信。
2009年11月,在由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等联合举办的“我和我的祖国”网上系列征文活动中,朱冬梅和夏令东相约一起参赛,
结果,朱冬梅的《母亲的灯》荣获金奖,夏令东的《童年的架子车》获得
银奖。夫妻双双获奖的消息传出之后,在夏庄一带引起了轰动,很多曾笑朱冬梅和夏令东“好高骛远”的人,开始佩服他们了。
2010年6月中旬的一天夜里,待公婆和两个孩子都睡下之后,在地里忙活了一天的朱冬梅,又像往常一样坐到电脑前,想到QQ上看看夏令东睡没睡。当网页转到新浪上时,一则“征稿启事”吸引了她的眼球—— — 北京网络媒体协会联合北京电视台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网络新民谣创作大赛”。
浏览过“征稿启事”,朱冬梅动了心。
她以前虽然没有写过民谣,但小时候唱过民谣,对那种通俗易懂 、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一点都不陌生,所以,她当即萌生了想试一试的念头。
可是,究竟该写什么呢?接下来的几天,朱冬梅的脑子里纠结了许多想法,却又一直不知该从何处入手。
“要写,就写你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夏令东在QQ上的一句话,点醒了她。
“我当时就想,要写,就写像我一样常年独守空房替丈夫守老营的‘留守女 ’,写写我们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 、写写我们生活的艰辛 、写写我们日日夜夜无处诉说的真情……”拿定主意之后,朱冬梅写了一首
《新娘歌》。
朱冬梅坦言,或许是因为期望值太高,写作过程并不顺利,这首算上标
题和标点只有131个字的《新娘歌》,
她竟反复打磨了一个多月才敢出手。第一读者照例是夏令东。在得到丈夫的充分肯定之后,朱冬梅这才如释重负地把稿子投了出去。
朱冬梅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首看
似简单平实却字字饱含真情的《新娘
歌》,经过网民投票 、14家承办网站初
评和专家评审,《新娘歌》从15000首
参赛新民谣中突出重围,最终荣获“2010年十大网络新民谣”称号,并获得组委会颁发的1万元奖金。
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年农妇,竟连续三年在网络征文大赛中获得金奖,
《新娘歌》获奖的消息传出之后,朱
冬梅一下子成了网络红人。1月28日,商丘市妇联决定授予其商丘市“好媳妇”称号,并号召全市妇女向她学习。
面对一拨拨大老远找上门来的记者,朱冬梅连说“非常不适应”:“我就是个农村妇女,我没想过出名,也不愿意被媒体炒作。我只是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民谣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她说,她只想这阵风快点刮过去,然后,还像过去一样过日子。“要说还有什么愿望的话,我就希望生活慢慢地好起来,家里早点把房子翻盖了,丈夫能回到我身边来,一家人能团团圆圆地过日子,在我看来,那比啥都强。”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