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工作的写字楼前边有几家商铺,隔三差五就看见身着统一工作服的人,由一名领导模样的人统领,在那儿大呼小叫,类似发誓表决心,过往行人越是注目,他们越是昂首挺胸,声音洪亮。就是不够规模,要是也聚集数百之众,也有威武之师的架势。
据说,这是从东洋的管理学上学来的仪式化管理,说这么做,可以振奋员工精神,加强员工的团结一致和集体的忠诚感。
其实,这几家铺面我都熟悉,大多生意冷淡,喊完了口号的员工回到自己的岗位,马上就如被扎了一锥子的皮球,那股气鼓的弹性也就没了。原因简单,经营不好,工资太低,员工在这里无非是骑驴找马,没人忠诚你那个土鳖老板,更没啥信念让员工坚守。你一个月就给人家开个最低工资,还想培养别人“爱的情怀”、“忠的精神”,无论你仪式搞得多么庄严隆重,有多少人见证,也是老板忽悠员工,员工就是把嗓子喊充血了,也不过是忽悠老板。
仪式化这种玩意其实并非东洋人首创,而是国人的老套,自从孔子发明了“礼仪“,仪式化就从宫廷到家庭,从军营到山头儿都学会了。就连三个小毛贼决定偷一家杂货店之前,也都对着电灯泡咬牙切齿地对天发誓:被抓之后绝不互咬。可一旦事发,分开审讯,没有一个“坚守同盟”、“打死也不说”的。就连水泊梁山那些最讲义气的铁血好汉,在聚义厅里海誓山盟,打出“替天行道”的杏黄旗,谁都以为能一干到底了,可最后“大当家”的自己就带头儿归顺了朝廷。
我不做生意,可我总觉得要想让员工焕发工作热情,忠诚你的事业,前提是这事业一定也是他的事业,他做得越好,他越有利益。就是把员工聚集在关帝庙前搞个滴血为盟的仪式,都不如给员工几个股份更有正能量。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里指出,现代社会中“共同确认”的心理效果是一种有社会危险性的羊群效应,他写道,“关于社会成员的精神状态,人们在观念上的‘共同确认\’非常具有欺骗性,与理性和精神健康都毫不相干。”
就像那些被仪式化洗脑的传销人员,他们好像是在忠诚于“共同确认”目标,是什么“信念”与价值观的一致,其实找他们单个一聊,你就知道了,原来他们都有一笔数目不小的钱被绑定在“团伙”之中了,谁以为那是“仪式化”的效应,谁就被忽悠了。
仪式不仅可能被剥离掉意义,还可能像婚礼一样,虽然的确有一点意义,但实际上起不到维护这种意义的作用。还有一些仪式则在意义和作用上都模糊不清。比如赵本山举行收徒仪式,在赵本山夫妇面前跪了满满一屋子人,大家轮流磕头。如果说这是技艺的传承,还算是发扬传统美德,但有人解读成了山头的膜拜,引起了一些不好的联想。
我从不相信仪式化能让人永远效忠,婚礼可以热闹、可以煽情,但婚礼的仪式从来不保证男女的彼此忠诚,倒是葬礼的仪式即便有点浮夸,可那个沉默不语的主角从这个仪式之后就真的没有“二心”与“不忠诚”了,但这不是葬礼的仪式效应,而是上帝显灵了。
仪式化为诱发某些文明礼貌是做出过贡献,例如,空姐那仪式化微笑是用嘴叼着筷子训练出来的,也美丽,但没有温度,谁要以为那是她对你的情有独钟,是闪着恋人的微笑,我就要送他个日本名字——“缺心眼子”。
用仪式化编码的社会行为,诱发出的人类的情感、信心、喜悦、愤怒、憎恨,都不会在心中扎根,那是表演。
新闻推荐
据工信部昨日公布的电信服务质量通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对43家手机应用商店的应用软件进行了技术检测,共发现不良软件29款,涉及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吸费”、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