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热点 娱乐八卦 明星新闻 电视剧 电影 综艺 音乐
地方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正文

晚清妇女多奇志 儿女情短气魄长 ——晚清新思想启蒙乐歌《自由结婚》歌词节选

来源:成都商报 2016-03-19 17:58   https://www.yybnet.net/

如果,你像我一样,对有关中国女性争取平权的努力之路,有着高于猎奇的兴趣与关注。

那么,推荐你读一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今年63岁的夏晓虹老师,撰写的两本研究晚清时期妇女地位和相关运动的心血之作:《晚清文人妇女观》和《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别怕,这不是难懂的学术论文集,书中有好些令人称奇的巾帼故事。

改造出新中国,要自新人起,莫对着皇天后土,仆仆空行礼。记当初指环交换,捡着生平最敬最爱的学堂知己。任你美妙花枝,氤氲香盒,怎比得爱情神圣涵天地?……如今是婚姻革命,女权平等,一夫一妻世界最文明……

“化为女人”的男人

“化为男人”的女人

在这本书中,作者夏晓虹领着我们进入了晚清女性生活与思想“天翻地覆”的历史场景:不缠足运动还妇女健全体魄、女子结社凝聚妇女力量,女学堂兴建和女性国民意识的觉醒,更使她们开始具备自立自强的品格……

凡此种种,晚清女性确是处于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历着她们的前人无法想象的一切,自觉或不自觉地踏上了走向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

在晚清女性的生命故事中,有两类关键性的人物:一类可谓“化为女人”的男人,另一类可称“化为男人”的女人。

此处所讲的“化为女人”的男人,是指那些代替女性发出声音、伸张女权的知识精英。这里或许会有人奇怪:明清时期才女颇多,何以发展到了晚清却需男人站出来代为发言?

仔细想想便知,中国古代妇女长期、普遍处于弱势地位和“失声”状态,就算是位才女,能做的,也多是用纸笔吐露些闺中情愁而已。有几人能够和男性站在同一平台上发出女性的声音?

绝大部分女性早已被封建礼教驯化,以柔顺和服从为美德。做妻子的若是话太多,想法太多,就会被认为有离间家庭和睦的可能,距离被丈夫合法“休”掉的时日就不远了。

所以,真正有实力为当时女性“说话”的,其实多数还是男性知识精英。但在近代以前,有此平等思想的男性,数量实在有限。

这些知识精英们,当时普遍已经接受了西方有关男女平等的先进思想,开始更多地关注妇女问题,为女子能够放开小脚、接受学校教育、参与社会事务而呼号,他们的参与热情有时甚至比妇女们自己还要高。

再看“化为男人”的女人,更好理解——她们是那些力争男女平等,事事以男性为衡量标杆的女人。

恰如夏晓虹所指出的那样:晚清妇女生活中出现了不缠足、女学堂、女报、女子团体、婚姻自由等诸多新因素。这些新因素,尤其是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使得一部分女性的男女平等与女权意识渐强。这些女性也想和男人一样,走出家庭,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她们无疑非常勇敢,且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凡事都和男性“一模一样”就是真正的男女平等了吗?这个问题值得商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当时那个年代,无论是“化为女人”的男人还是 “化为男人”的女人,在追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道路上,始终离不开最大的时代主题:国家独立、民族复兴。

蔡元培的《夫妇公约》

和秋瑾的抛夫弃子

婚姻、家庭一直是传统女性的生命主题,在晚清时期也不例外。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先生,在这方面的先进意识,至今还值得我们尊重。

说到他,就不能不提到他在1900年写下的那则《夫妇公约》,共25条,阐述了自己对新式婚姻中夫妻地位、家庭分工的理解。他用“主臣”一词来描述夫妻之间的关系,并将禁止缠足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这份“公约” 将婚娶条件、家庭责任、婚姻自由、离婚合理、再嫁自由诸义,俱囊括其中,堪称当时的奇思妙想。

或许不少女性读者看到蔡元培把妻子的地位定义为“臣”,还会有些不太满意,但在那个时代,把女性当做仆人甚至奴隶一般看待的,仍是大有人在。蔡先生能在“公约”中将男女置于平等地位,强调女性的独立人格,已经领先时代许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自己的一生中,也确实遵守了《夫妇公约》,是个男女平权的力行者。

就在蔡元培撰写《夫妇公约》的那年,秋瑾的婚姻刚步入第五个年头。说起这位“鉴湖女侠”,大家对她最鲜明的印象就是位激情豪迈的革命者,或许很少有人深入了解过她婚姻生活中的心路历程。

夏晓虹在书中还原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秋瑾:出身官宦家庭,嫁给小她4岁的富家子弟王廷钧,婚后有儿有女。这样的婚姻在外人看来应当算得美满,她缘何闹起“家庭革命”,最终抛夫弃子呢?

原来,秋瑾特别爱读《芝龛记》,这是清朝的一部传奇戏曲,主要叙述明代女将军秦良玉、沈云英战功的故事,这两位女中豪杰的事迹,深深激发了秋瑾“做乾坤中一奇女子,于天地间留大名声”的斗志。

她的丈夫王廷钧则无此大志,相反,他热心功名,热衷俗务。秋瑾对这样的家庭也渐渐少有留恋。终于,1904年,还不满30岁的秋瑾,毅然告别丈夫和一双儿女,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东渡日本后,因与革命派人士交往,秋瑾的思想日趋激进,加之因留学费用紧张,与丈夫的经济冲突更加加剧。这使得她对丈夫的感情,由不满急转为憎恶。回国后,她发表公开声明,脱离家庭,全心投入革命事业,直至被捕就义。

或许你会觉得,秋瑾从某一个角度讲,是位不太负责的母亲。但也有史料显示:她当初脱离家庭,是担心起义失败,牵连家人。我觉得,后一种解释更贴近一个真实的她。要记住晚清是个剧变的时代,晚清女性的生命中,也有着我们今日无数女性无法想象的可能与抉择。

这个女孩名叫吴孟班

“嗜学堕胎”的就是她

说起晚清时期的奇女子,大家都晓得秋瑾,却几乎没人听说过吴孟班吧?与秋瑾相比,我个人觉得吴长姬(字孟班)更有勇气和才华。可惜,她去世太早了。

吴孟班生于光绪九年,即1883年,浙江湖州归安(今湖州)人。她去世的年龄,有说18岁,也有说19岁。至于夺去她年轻生命的“时疫”,据当时国内报纸的记述,应该是当时东南盛行的“喉症”——不知用现代医学词汇描述是哪种传染病,但据说当时为害甚烈。这一点从在日本留学的章太炎的记录中可得佐证:“顷闻沪上喉证犹多”,“罹疾死者,先后至万余人。”

作为中西女塾的一名女学生,吴孟班可谓才华横溢,“于中西语言文字无所不通”。韶华早逝的她,仅为世人留下了两篇文章,第一篇《拟上海女学会说》,公开发表在上海《中外日报》上;还有一篇是给《中外日报》的主持人汪康年写的信。

在吴孟班短暂的生命中,最惊世骇俗的举动,大约就是她“嗜学堕妊”了。

当时,新婚不久的她发现自己怀了孕,于是背着丈夫把孩子打掉了。丈夫邱震(字公恪)得知后大为惊骇,问她是什么缘故。

她回答说:“我生了儿女,要教育二十年,才能够成就一个人才,而我自己不免要作重大的牺牲。现在我奋志求学,只要五年,就可以成就一个人才了。那我们为何要为了二十年后的人才,先牺牲五年后的人才呢?”

这番言辞放到现在来看,无疑是有失偏颇且十分激进的。但是,撇开吴孟班当时还非常年轻、缺乏生活阅历这点来讲,晚清时的中国是什么局面,想必大家也知道。在这内外交困的家国危难之下,一位有志青年渴望全身心投入救亡事业、为国家奉献一切的急迫心情,放在这个特定的前提下来看,也是可以理解的。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丈夫邱震,也是一位维新志士,因为受到政府迫害,不得已东渡赴日游学。妻子因病去世后,邱震悲痛万分,不久便病养归国,再不多久,也病逝了,年仅24岁。

前辈们努力换来的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读完这本《晚清文人妇女观》,你或许也会像我一样,更加感慨今天女性自由生活的来之不易。然而,虽然身处和平富足的环境,现代女性仍有诸多困扰。她们虽然不缠足了,但各种整形美容医院的广告,分明仍在大力宣传中国男性偏好的审美标准:丰满的胸部、娇小的面庞、纤瘦的腰肢,清纯、柔嫩,楚楚可怜……

又比如,当职业女性面对怀孕生产以及育儿带来的精力与金钱的损耗时,基本上都是自己承担。“让妇女回家”的声音时不时在各种场合出现;“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论调也从未消失。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有些观念,不会轻易随时代改变。

在决定“回家”前,各位女同胞,请读一读夏晓虹的《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晚清文人妇女观》等作品,这会让你了解,历史上的仁人志士费了多少力气才使女性走出家庭、走入社会;也会让你明白,保持社会交往、参与社会生产对女性的重大意义。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作家茅盾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家社会及对手的男性,即使会从女性为妻为母的‘忙\’里认识她们的价值,然而未必肯承认她们的地位;正如资本家虽然从劳动者的血汗上认识劳动者的价值,然而何尝肯承认劳动者的地位。”

现代社会,新的“主臣”关系和依附关系,或许就会在你不经意间,换种方式再度萌发。且记取秋瑾对姐妹们的敬告,不能自强自立、全要仰仗他人的结果往往是:“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儿是常常的滴着,生活儿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前人为我们披荆斩棘,开辟了一条自由之路,女同胞们,且行且珍惜。

这份《夫妇公约》,将婚娶条件、家庭责任、婚姻自由、离婚合理、再嫁自由诸义,俱囊括其中,堪称当时的奇思妙想了。

新闻推荐

机器人写的小说入围日本文学奖 这真是难忘的一天

●规则由人设定男女主人公和故事梗概,人工智能负责组合词汇,构成最终小说。●命题(请以以下情节为基础写作小说)某机器人对写小说产生兴趣,别的机器人看到后也纷纷开始写小说,竟然不再服务于人类●评语...

相关新闻:
围城里的插曲2015-02-02 23:37
猜你喜欢:
评论:(晚清妇女多奇志 儿女情短气魄长 ——晚清新思想启蒙乐歌《自由结婚》歌词节选)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