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1月29日,是邓丽君诞辰65周年纪念日。有华人的地方除了有金庸,其实还少不了邓丽君。如果抛开一代人美好记忆这一加成,仅仅依靠甜美笑容、优雅举止和温婉歌声,邓丽君并不足以成为传奇,也许成就仅止于一个登堂入室的歌手。她所代表的早期流行音乐,也有欠多元化。将邓丽君造就为传奇的,是那个对流行文化无比渴望的大时代。
上世纪60年代,15岁的邓丽君开始出唱片,高峰期的频率居然是三个月两张。这个惊人频率背后,是当时台湾流行音乐歌手的匮乏,还有思想和市场上的庞大需求。这个庞大的思想与市场需求,很快在香港和海外呈现,再之后便是大陆,邓丽君成为一个无可替代的时代符号。越是流行的,越是世界的,邓丽君诠释了这句话。
邓丽君的温婉柔美,没有说教没有口号的歌声,重新唤醒了人们的个人意识和情感。后来崛起的大陆女歌手,罕有不模仿邓丽君者。直到王菲和田震的时代,仍以模仿、翻唱邓丽君为歌手生涯的必经之路。即使在今天,邓丽君的歌甚至她的形象,仍然是各类选秀节目参赛者的一个重要选择,乃至有节目导师说过这样的话:“你模仿其他人,很难打动别人,但模仿邓丽君,可以。”
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回望邓丽君的流行,赋予再多社会意义也不为过。如果从音乐本身考量,邓丽君只是将流行音乐做到了“凡有井水处,皆能咏柳词”的境界;但从社会意义来讲,她让人们回归常识,能够正视遇到的荒谬与缺陷。
换言之,尊重流行,就是在尊重常识。正如崔健所说:“邓丽君的价值是,流行歌曲开始出自非传统性的自由创造。”与此同时,人们感知于歌声中的情怀,开始在街上牵手、拥抱,开始不再讳言情爱。这种对人性的尊重,本身也是一种常识。
在无数人追忆的电影《甜蜜蜜》里,所有深情故事都有邓丽君那首《甜蜜蜜》作为背景,它的歌词是那么简单,却代表着常识与人性。邓丽君成为时代符号,恰恰因为她曾经呼唤常识的回归。
(叶克飞)
新闻推荐
文文摄·蔡雪静我和许多科任老师怎么也想不明白,聪明伶俐、好学上进的小雪为什么连续多次的考试都表现平平?我决定找她好好谈一次。下午放学,班上只有她一人,同学们都去操场锻炼了。她在埋头写作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