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漫游费、流量“漫游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手机用户欢欣鼓舞期待着换地不换号的畅通未来,然而,“归属地营业厅”却成为不少用户心头的“紧箍咒”。销户、换卡、换套餐,各类重要业务只能回到归属地营业厅办理,运营商全国一体的资费跑在了时代前端,全国一体服务体系却显得有些跟不上脚步。
一找二闹三投诉异地业务靠“攻略”
今年初,罗奕玮的工作地点从北京搬到了杭州,仍需和同事、合作伙伴保持联系的她继续用着北京的手机号。最近她爱上了在手机上观看综艺节目,便考虑将原有手机套餐换成APP专属流量更多的互联网套餐。罗奕玮说,“但客服告诉我,必须要去归属地营业厅才能办理,杭州营业厅不受理。”从天津毕业后来到上海工作的纪薇薇也遇到了类似的麻烦。但纪薇薇说,最近她在网上发现了很多异地办理业务的“攻略”。
从续约、办理缴费证明到销号、换套餐,记者搜索发现,尽管客服会表示这些业务无法在异地办理,但有不少网友分享了办理成功的经验,而操作要点基本都是投诉。有网友在论坛发布了自己异地改套餐的经历,“搬出‘投诉\’二字后,就有工作人员回访,让我提供服务密码后就改好了套餐。”
异地不办为安全?隐私征信多隐患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介绍,以往曾出现过假冒他人进行异地补卡、异地销号等案例,因此运营商对此类重要业务格外谨慎。取消异地办理,一部分是出于安全考虑,类似于APP异地登录时会打开多重验证。
由于销号难,不少用户选择置之不理静候自动注销。但纪薇薇说,自己很担心号码在停机前产生欠费,影响个人征信。
记者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网站于2014年发布的个人信用报告样本中看到,电信欠费信息确实包含在内。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客服对记者表示,目前运营商如果上报了用户的电信欠费信息,就会被记录到信用报告中。这样看来,异地不办理反而带来更多不安全、不诚信的隐患。
异地限制不合理服务一体化是趋势
“通过异地不办理业务来防止冒名顶替、电信诈骗等行为,我认为这一解释是站不住脚的。”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运营商对于异地不能办理销户、转套餐等业务的规定属于无效条款内容。
专家表示,推动异地建立安全、便捷的服务流程是大势所趋,其惠民程度不亚于“提速降费”。而随着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愈加成熟普及,异地办理和账户安全将可以兼顾。据新华社电
相关新闻
“流量陷阱”频遭吐槽限制性条款还需醒目
近日,有用户在网上抱怨自己购买的4G网络不限流量套餐,在每月使用超出一定流量后,上网速度会变慢,打开网页需等待几秒钟,甚至连登录微信都很困难。打电话给运营商客服却被告知,若想要恢复到4G网速,还需额外购买流量加速包。
相关电信专家表示,用户使用流量达到一定上限后之所以会被限速,是因为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建设未达到为每个人开放无限流量的现实,运营商只有通过限制网速,才能保证绝大部分用户的使用体验。
对专家的解释,用户并不买账。在他们看来,“不限流量”的字面意思就是“无限使用流量”,运营商在其中加了“限速”等前置性条件却不加提示,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欺骗行为。
业内人士透露,运营商为发展新用户数量,确有存在消极告知不限流量套餐存在限速条款的情况。记者分别打开几家运营商的官网,发现不限流量套餐的广告均被放在首页最显眼位置,但达到一定流量后会被限速的字样隐藏在海报角落,并不醒目。拨打客服电话办理有关套餐时,客服人员也没有主动向记者提示合同中有“限速”这一条款。
日前,工信部明确要求运营商规范宣传:“要高度重视当前‘不限量\’套餐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全行业立即开展自查工作,切实规范此类套餐的宣传推广行为,不得夸大宣传,对于限制条款要标示醒目。”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运营商即使在套餐办理合同中有不限量流量使用前置条件的条款,但如果没在用户办理时加以提示,或在合同中对该条款没特别标注,也属于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据《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一段两年前俞飞鸿上《锵锵三人行》的视频,今天在微博上突然火了,截图转发过了10万,无数网友在讨论这个话题。因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