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综艺新闻 港台综艺新闻 欧美综艺新闻
地方网 > 娱乐 > 综艺新闻 > 国内综艺新闻 > 正文

“中国式子女”该如何孝顺父母

来源:济南时报 2018-12-19 14:13   https://www.yybnet.net/

电影《后来的我们》中田壮壮演绎的中国式父亲

□本报记者 江丹

近日,一则传统文化课程恐吓式讲孝道的短视频在社交网络引发争议。该视频显示,这个课程向学生灌输诸事不顺皆因不孝,孝顺父母能治癌症的观念。对任何一个具备常识的人来说,这样的内容都荒诞不经、匪夷所思,但确实又有那么多的家长会帮孩子报名这样的课程,学习所谓的传统文化,而这背后恰恰反映了人们的一种道德焦虑。孝顺是理所当然,但在传统与先锋交织的中国当下,如何孝顺成了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子女看起来也很棘手。

在恐吓下尽孝

孔子肯定不会想到,几千年后,他拱手而立的画像会成为一些所谓传统文化课程的装饰背景图,而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一切都已经与真正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相去甚远。近日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争议的短视频内容,便是这样的一个传统文化课程。

视频信息显示,这是某地传统文化促进会一次夏令营活动。其中女孩子们被灌输女德内容,在老师的指挥下叩拜,向父母磕头,给父母洗脚,感恩他们带自己来学习传统文化。

此外,还有超出性别意义的孝道教育,孩子们被组织观看光碟《一个癌症患者的反省》。光碟内容中,一位女性“因为不孝”得了肿瘤,到了癌症晚期,半年时间里天天高烧40度,老师让她回家以后给父母磕头洗脚,承认错误,以后再也不能顶撞忤逆父母。她如是照做了几天,突然发现高烧退去,体温正常。面对镜头和台下的听众,这位女性泪流满面。

这个碟片很有渲染力,接着就有学生向家长反思自己之前的叛逆,磕头表示悔过要改正。还有学生认为,得癌症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不孝顺,如果自己一直叛逆下去,估计下场很有可能也是得癌症。

还有一位夏令营老师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称自己的孩子打架时被别人砍死了。她说,一个不孝顺的孩子不会有好结果。

对任何一个接受正常的道德教育和具备法律常识的人来说,孝顺父母本来是理所应当的自然之举,但在这个传统文化课程短视频中,却成了一种恐吓式的强制行为。课程宣称不孝顺就不会有好下场,给父母磕头洗脚能治癌,让人不敢不孝顺。被恐惧绑架的孝顺,不是为了让父母生活舒适,而是为了让自己免去臆想中的灾难。

在这样的传统文化课程中,真正属于传统文化的,可能除了静默不语的那幅孔子画像,就是画像两边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两行字了。

对子女孝顺不期待

这个短视频之所以在社交网络上引发舆论关注,就是因为很多网友注意到了其中内容的不合理之处,比如连续半年天天高烧40度,而给父母磕头洗脚几天就能治好癌症。可是如此荒诞不经的课程,却依然受到诸多家长的追捧。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将孩子送去学习,希望借助传统文化的熏陶,弥补他们以为的一种道德缺失。

这实际上并不只是这群家长的问题,当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参照物,道德提升的速度不仅看起来很慢,甚至有倒退的错觉,人们心中难免因此滋生道德焦虑。只是这群家长选择用这种实际上并不恰当的伪传统文化课程来消解焦虑,而其他人则选择了其他方式。

在所有的道德焦虑中,触及血缘的孝道往往是最需解决的焦虑之一。当社会转型,如何尽孝也成了中国子女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显然,给父母磕头洗脚,既不是癌症的有效治疗措施,更不是当代社会的最佳尽孝方式。

北京市老年学会编制的《老年人孝顺期待信念问卷》,对北京、辽宁、湖北和天津4个地区的291位社区老人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传统的孝顺期待仍然普遍见诸于老年人,但是这种信念出现削弱态势,相反,不期待信念反而在增强。也就是说,正在老去的父母,对子女的孝顺和赡养要求变得越来越淡。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子女与父母的地理距离越来越远。“目送”似乎成为父母的一种宿命式的爱意表达,而“远方”才是子女的终极目的地。父母不断地目送子女的背影渐行渐远,送他们去远方求学,去远方追梦,最后在远方安置新的家庭。

拉远的地理距离,削弱了父母对子女的孝顺期待。在中国当下,相较于子女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己,很多父母更希望子女能自身过得好。与之同时,尽管子女已经成家立业,很多中国父母并未能停止付出,他们还需要倾尽所能帮助子女购房,帮助子女照顾下一代。据相关研究,对中国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而言,参与子女的生活是他们继续表达爱意的方式,相反,如果子女独自决策和行动,反而意味着子女的疏远,影响家庭关系的融洽。

代沟并非不可逾越

显然,中国父母对孝道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子女尽孝的方式也随之而变。在今天,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子女已经是一个棘手问题。

对很多中国子女而言,他们与父母的代沟已经不仅是冬天穿不穿秋裤了,仅是一个微信朋友圈就是两代人无法跨越的维度。

父母在思维最活跃的年轻时代并没有碰上互联网信息大爆炸,媒介素养的提升显得非常紧要——由于父母们长期以来一直相信单一渠道信息,尽管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公序良俗,关心健康养生,可他们以此转发的那些内容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是谣言,除了慷慨激昂的情绪煽动,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实质性内容。很多时候,他们的经验让他们无法相信关于这些信息虚假的忠告,也有很多时候,他们因为相信了子女的告诫,再面对看似无边无际的社交网络信息时反而有了怯意。

前不久,被称为第四季度最强网络综艺节目的《奇葩说》上,有一道辩题问,过得不开心,要不要和父母说。有人认为,说了,会让父母更牵挂,报喜不报忧这种传统方式会让父母更安心,因为中国父母会觉得子女过得不开心,自己也不配开心。还有人说,中国父母非常重视自己在子女生活中的被需要感,所以子女应该坦诚相告,并积极寻求父母的意见。

在当下,很多子女与父母并没有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因此,这不仅是一个综艺节目上的辩题,也是许多中国子女与父母的一种日常。

在中国,绝大多数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在有限的条件下,他们已经为家庭和子女做了他们所有能做的事情。相反,很多子女可能距离合格还有一定距离,直到有一天,他们自己也为人父母,才发现其实他们与自己父母之间的那道鸿沟并非不可逾越,可是在那之前,他们却以为深得无法跨过,即使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踏出过一步。

新闻推荐

今年上映13部,总票房约6亿 国产纪录片近年还是口碑好票房差

今年上映13部,总票房约6亿据统计,在2018年冲击年度总票房600亿的大背景下,今年上院线的国产纪录片仅有13部,其中票房最高的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中国式子女”该如何孝顺父母)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