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新闻 留坝新闻 镇巴新闻 略阳新闻 宁强新闻 勉县新闻 西乡新闻 洋县新闻 城固新闻 南郑新闻 佛坪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汉中市 > 洋县新闻 > 正文

记者眼中的洋县 感受洋县别样美

来源:陕西日报 2018-04-20 07:04   https://www.yybnet.net/

美丽的朱鹮。

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绿色生态洋县。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赵晨摄

甜味的洋县

本报记者 陈瑾  作为一名邻县的孩子,洋县在我记忆中是带些甜味的。

  小时候,逢年过节,就会有洋县的亲戚拿着印着红梅花点的枣糕馍来串门。枣糕馍的形状像是裂开的石头,两侧各塞两块碎枣。与陕南其他馍不一样,这里的枣糕馍食之味甜,绵软可口。这是我儿时的甜梦,也是我对洋县最深的记忆。

  今年借参加通联会的机会,又来到这个记忆中的洋县。

  现如今,西汉高速、阳安铁路和正在建设的西蓉高铁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洋县成为交通网中的明珠。在这里,22万亩土地取得了有机认证;洋县成为西北地区首家有机产品基地县。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华阳古镇、傥骆古道等景点名扬三秦,旅游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在休息闲逛之时,因为迷路我误入洋县老街。低矮的瓦檐上挂着瓦松,窄小的红棕门板上挂着锈迹斑驳的铁锁,时间在这里仿佛静止,没想到繁华热闹的新城里还有这样古香古色的老街。在工作之中,我还偶遇了7年未见在洋县工作的高中同学,多年不联络让我们略显生疏,但听我咳嗽不断,她就利用午休的间隙为我熬了一大壶清嗓的梨汤。甜甜的梨汤是朴素又深沉的同学情谊。

  朋友带来的枣糕馍还是记忆中的味道,也让记忆中的洋县丰富了起来。站在牛头坡顶俯瞰细雨中的洋县,群山环抱,汉水绕流,干净又充满朝气。空气中透着新草的味道,是在西安呼吸不到的新鲜。

  洋县没有变,还是记忆中的甜。

让有机产品走入千家万户

本报记者 陈圣强  “快来品尝一下我们的黑米茶、黑米酒……”4月12日,参观者走进陕西周大黑电子商务股份公司的大厅,一下子就被黑米系列产品浓郁的香气所吸引。

  “不要小看了这一粒一粒的小黑米,它的身上可是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是名副其实的‘黑科技\’。”陕西周大黑电子商务股份公司董事长周亚刚告诉大家。

  秦岭南坡、汉江北岸的洋县,特产珍稀黑米,外黑内白。从1977年起,洋县就开始在这“黑珍珠”上做文章,经过40多年研究与改良,“洋县黑稻”的种质得到优化,为发展特色农业,开发新产品提供了保障。

  洋县是朱鹮的栖息地。为了保护朱鹮的生存环境,30多年来,洋县一直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近年来,围绕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洋县制订了70多种主要农作物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标准。目前,洋县认证的有机产品已达14大类76种,认证面积13.2万亩,认证产量3.36万吨,有机产业实现总产值9.66亿元。2015年10月,洋县成功创建为西北首家“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2017年4月,洋县又建成“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电商跟着企业走,企业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有机走,有机跟着扶贫走。据统计,全县80%的传统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了转型升级,初步实现了企业卖有机、群众种有机的良性循环。目前,全县已在贫困村建成电子商务服务站87个。近年来,洋县还把有机黑米、黑米茶、黑米糊等一系列食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依托电商平台,仅“周大黑”系列黑米产品不仅日销量超过1000单,还成功打开了香港和台湾市场。

  “等我们的有机产业园区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之后,以黑米为代表的洋县‘黑科技\’有机产品会更便捷地‘飞\’到千家万户。”洋县一名政府工作人员说。

一个让人“惦记”的地方

本报记者 赵岩  有些地方,人们去过就不再回想;有些地方,却让人去了流连忘返、走后无比怀念。而一个地方能够让人“惦记”,在今天不啻是一种“福音”,因为“惦记”,人才会常去。洋县,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惦记”的地方。

  但凡能让人“惦记”的地方,总有一些与众不同。洋县的让人“惦记”,一部分拜大自然所赐,另外很大程度上,在于洋县人将本地的资源做出了“颜色”。

  先说它的美丽。洋县有秦岭、巴山拥围、汉江之水缠绕,平畴阡陌间散落着白墙红瓦的村居,像是杏花春雨中的江南,有着无尽的婉约之美。华阳古镇早已声名在外,近年来新晋的金沙湖风景区,对游人更透着神秘的诱惑。这样的一个地方,却也吼秦腔、唱眉户,怎不叫久居关中的人有一种陌生中的亲切、熟悉中的新奇!

  再说它的神奇。洋县有号称“秦岭四宝”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尽管随着生态的改善,朱鹮已不算鲜见,但近距离见识朱鹮,依然让人有着深深的震撼。这种被誉为“东方宝石”的“神鸟”,于地面直立行走时,如耸肩缩颈的老妪;一旦振翅高飞,那姿态,有着异乎寻常的雄健和高傲,仿佛它生来就是为了飞翔。

  但洋县的让人“惦记”,还不仅仅是因为它自然的美丽和生灵的神奇,更重要的是,在这绿水青山间耕耘稼穑的人们,用智慧和勤劳洇画出一个有“颜色”的洋县。

  洋县是绿色的,但洋县更是彩色的。洋县的米“带色”,不光有白米,还有黑米、红米、绿米、紫米,这些有机米,以数倍于普通米的价格,成为大城市人们餐桌上的新宠。“桂花球”,单听听这米的名字,就仿佛嗅到了香喷喷的味道。“周大黑”是一家夫妻二人白手起家的电商企业,却在营销上“执意”将“黑”进行到底,所包装销售的黑米系列产品——黑米酒、黑米糊、黑米茶、黑米巧克力,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而谢村的黄酒,更是将故事酿进了酒里,将文化装在了瓶上,引得游人颇有些不醉不归的兴味,临走,还要再带上几瓶馈赠亲友。

  西成高铁的开通,让远在秦岭之南的洋县,切切实实成了西安的近邻。而有了这么多的“惦记”,相信吧,去洋县,也是极好的!

美景如画气象新

本报记者 霍海澎  4月的洋县,春风十里,山河叠翠,景色如画。

  走进洋县,满目的碧绿一望无际,山乡间的民居星罗棋布,远处的山头云雾缭绕,犹如人间仙境。

  洋县景美、业兴、人勤、酒香。

  洋县景美。洋县人对外介绍家乡,用的词语是“世外桃源”,这并不夸张。洋县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江横贯其中,尽得地利,全境皆景。每年三四月,洋县的迎春花、油菜花、梨花次第盛开,满目金黄、雪白。人在景中走,宛如画中游。

  洋县业兴。依托县域生态优势,洋县积极布局有机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有机产业园区,让龙头企业成为有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完善并配套建设了洋县游客集散中心、蔡伦墓祠景区、华阳景区、朱鹮梨园景区、金沙湖景区的基础设施,让旅游业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产业。

  洋县人勤。借助汉中油菜花节平台,从3月中旬开始,洋县举办了以油菜花为主题的多项文化旅游活动:“印象洋州”广场文艺演出、“畅游花海”骑行游活动、美食节、国际观鸟节、陕南首届水上自行车比赛、龙舟表演、滑翔伞空中表演、自行车大赛和沙滩足球赛,加上“汉调桄桄”“悬台社火”等具有洋县地方特色的民俗展演,让前来游览观光的游客大饱眼福。

  洋县酒香。4月12日,从全省各地来洋县参加陕西日报通联表彰交流会的通讯员一走进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就立刻闻到了浓浓的酒香。谢村黄酒为洋县一绝,除了大企业生产外,不少当地人家还有祖传酿酒秘方,所酿黄酒各领风骚。在洋县,“无酒不为节”:新年迎春酒驱寒,端午苦艾酒避暑,中秋桂花酒暖身,重阳菊花酒醇厚。“南有绍兴,北有谢村”“不喝谢村酒,空往洋州走”成为洋县人在饭桌上招待全国各地游客的口头禅。

  2017年,正式开通运营的西成高铁,在洋县设站,将洋县“拉进”高铁时代,同时也将洋县拉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满目苍翠朱鹮飞

本报记者 艾永华  4月12日下午,车出秦岭,约1个多小时后,满目翠绿的洋县便呈现在眼前,令人心旷神怡。

  洋县气候温润,森林覆盖率68.9%,被誉为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是世界珍禽“东方宝石”朱鹮的野生栖息地。

  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的考察队在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这个发现,震惊了世界!洋县成为朱鹮最后的栖息地。从此,洋县人民成为朱鹮的守护者。为了保护朱鹮,1981年5月27日,也就是发现朱鹮后的第4天,洋县人民政府就发布了《关于认真保护世界珍禽——朱鹮的紧急通知》,明确提出“四不准”,即不准在朱鹮活动区狩猎,不准砍伐朱鹮筑巢栖息的树木,不准在朱鹮觅食区使用化肥农药,不准在朱鹮繁殖区开荒、放炮。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为朱鹮的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4月13日,在朱鹮生态园,记者看到一只只白色的小精灵在树梢翩翩起舞,那温和的叫声,似乎在欢迎游客的到来。据工作人员介绍,洋县朱鹮生态园建于1990年,是我国唯一一个集科研、教学、保护为一体的野生朱鹮救护饲养繁育基地,也是集自然保护、科研、观赏、游览、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保护站,园内人工饲养的朱鹮最多时达到160只。20多年来,该生态园累计人工繁殖饲养朱鹮1000余只。经过保护与繁育,目前,全国朱鹮数量已增加到2600余只。

  珍稀的朱鹮是友谊的使者,有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意义。我国国家领导人曾把朱鹮当作国礼赠送给韩国、日本等国家,这些朱鹮均来自洋县。

  朱鹮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它生活的地方,一定要有山有水,这无疑是洋县生态环境良好的最大佐证。“洋县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洋县的珍稀动物资源除了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这‘秦岭四宝\’外,近年又发现了金雕、林麝和金钱豹。”洋县外宣办主任刘颖说。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本报记者 武丹  家住洋县东部丘陵地区的周如女,最近这段时间心情特别好,因为她家里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儿子张旗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并拿到了赴加拿大交流学习的名额。

  4月13日,在洋县县委宣传部干部王艺澄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龙亭镇平溪沟村三组贫困户周如女家。

  屋外,春雨淅淅沥沥;屋内,女人哼着小曲儿忙碌着。说起儿子,周如女充满了骄傲和感激。周如女,今年不到60岁。2004年,她的丈夫张树荣因病去世,养育儿女的重担便压在了她一人肩上。2014年9月,儿子张旗以特优特困生的身份考入中国石油大学。但是,家里又多了学费负担,生活更加困难。

  2017年5月,洋县政府办干部马敬辉与周如女家结成帮扶对子。马敬辉先帮张旗申请了珍珠生基金会补助、在校生助学贷款,又落实了周如女家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2017年,马敬辉自掏腰包1400元,帮助周如女一家发展了红薯、豇豆、花生等种植业。有了第一笔收益后,马敬辉又带周如女参加了农业技能培训,并为她申请到环境整治公益性岗位,让她每月有几百元的固定收入。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马敬辉的帮扶极大地缓解了周如女家的困难,也打消了张旗对母亲生活的担忧,可以全心投入学业。张旗最终没有辜负期望,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并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读研究生。

  脱贫攻坚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马敬辉只是洋县脱贫攻坚帮扶干部中的一员。在洋县,是他们事无巨细的悉心照顾,让1.6万多户贫困户感受到党的温暖。截至目前,洋县已有9个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脱贫群众达3485户1.1万余人。 

镌刻在秦巴大地的美丽画卷

本报记者 杨光  4月中旬,走进洋县朱鹮梨园现代农业观光园,万亩梨园内千树万树梨花开,争奇斗艳的花朵惹得游人醉。微风吹过,花儿们与蜂蝶翩翩起舞,仿佛跳起了春天的芭蕾。

  如果说油菜花成就了汉中人的浪漫,那么梨花则彰显了洋县人独有的纯净情愫。它不与桃花争艳,不与杏花媲美,只在阳光下静寂地盛开,明媚着自己素净的情怀。

  站在坡顶观光台上俯视,远处,群山环抱,连绵起伏;近处,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洋县,背依秦岭,面向巴山,被大自然格外垂怜,拥有了秀美的自然风光。

  在洋县,除了朴实的民风,善良勤劳的人民,这里还生活着金丝猴、大熊猫、羚牛和朱鹮。除此之外,这里也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的封地。

  步入乡村,走进白墙红瓦的农家小院,三五孩童嬉戏打闹;田野里,碧绿的麦田、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姹紫嫣红的春色,犹如镶在秦巴大地上的一幅动人画卷。十里一景,景景相同,无不令游人陶醉其间,乐不思返。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日日勤劳躬耕,栽植出一株株梨树,种植出一季季的庄稼,他们守望并期待着它们开花结果。这盛开的梨花,也仿佛定格了游子心底家乡的永恒风景。每到想家的时候,心里的思念便化成心海里的一树树梨花,花香也似乎能飘过千山万水,变成了家人穿越时空的问候。

新闻推荐

平山镇贫困户引种黑米近千亩

本报平南讯(记者/唐正芳通讯员/唐华穗)4月9日,在平南县平山镇翰冲村枉华屯的田野上,贫困户韦相海和几名村民进行今春最后的抛秧。虽然周围秧田已呈现青绿,但他心里一点也不着急,而是充满了希望:“我抛的...

洋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洋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记者眼中的洋县 感受洋县别样美)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