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新闻 南部新闻 营山新闻 蓬安新闻 仪陇新闻 西充新闻 阆中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南充新闻 > 正文

一炉青烟是书香

来源:绵阳日报 2018-12-09 06:54   https://www.yybnet.net/

□何永康(南充)

我的老家在涪江边的一个小乡村。乡上有一所小学校,是一座古庙改建的,很有些沧桑感。古庙旁边有一座很大的古坟,据说是唐代一个大人物死后的陵寝。坟墓不远处还有一个石头垒砌的黑塔,有点对应不远处临江的山上那座白塔。黑塔比北塔矮多了,只有三层,因为年深日久,青石已经风化了一些,布满厚厚的苔藓,翘檐也断了几个。塔的四面都开了方形的口子,像一扇扇窗户,塔身被年深日久的烟火熏得黑黢黢的,这许是叫它黑塔的原因。

江边白塔的作用我大致知道一点。当时很普及的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英雄杨子荣与土匪对的黑话,就有“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两句。显然,修建白塔是为了镇住水怪河妖,保一方不遭受洪涝灾害。那么黑塔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平时只看见有村民在此处给地下或天上的先人送纸钱,用火点燃后,就从口子塞进塔内,然后作揖磕头一番。“文革”开始后,就没人敢再来烧纸了。

一个夜晚,我和小伙伴躲猫猫藏在塔后,无意间看见学校一个老教师偷偷摸摸地在塔前烧了很多书和本子,嘴里还念念有词。我把这事给小伙伴说了,大家都不知道为啥要把书本烧了,多可惜的。不久,就开始“破四旧”了,不知是哪个小伙伴把老教师烧书的事给说出去了,造成了严重后果——老教师受到严厉批判,那个塔也被造反派捣毁了,同时被捣毁的还有那个大人物的坟墓。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座古墓的墓主是唐代大诗人陈子昂,那黑塔其实是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我们四川叫做“焚字炉”,其他地方又叫“惜字塔”“敬字亭”“字库塔”等等。焚字炉的出现,与古人“敬纸惜字”的传统有关,不让废纸随意抛弃,化为尘埃,而是让纸张上面的文字化为青烟弥散在空气中,文墨的气息也就弥散开来。这样的习俗很有文化意义,也很有仪式感。

焚字也罢,惜字也罢,都反映出古人对文化的崇拜,对文字的敬畏,对书籍的珍爱。因为文字的产生,代表着人类社会真正告别了蒙昧,走向了文明和进步。《淮南子》载:“昔者仓颉造书,而天雨粟,夜鬼哭。”说的是仓颉造字时,天上降下雨一样的粟米,鬼神为之夜哭。为什么呢?这之前都是结绳刻木记事,有了文字就方便了记录、交流,有利于传播与传承,上天也为这天地造化之功感动得下了一场粮食雨;灵怪鬼魅却因文字的出现,再难蛊惑人心、兴妖作怪了,故惊吓得夜间大哭。

一个民族有了文字,就有了灵魂,有了文明,有了精神的符号。因此,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字都是倍加珍爱极力保护的,绝不会轻易废止或摒弃;民间百姓也相信,人若糟蹋字纸,会“体生疮、目失明,祸延子孙”。于是就有了焚字的习俗,焚字炉也就应运而生。人们相信,那些字纸虽然烧毁了,但灰烬还在,会作为有机肥滋养农作物,农作物又会滋养人,人会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滋养;而字纸还会化为一缕缕青烟,弥散在空气中,让人们呼吸到文化的气息。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人烧文稿烧字画的故事,但烧掉的未必就是无用的东西。比如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在整理自己的书稿时,感到不满意,不愿让其在世上“谬种流传“,于是将数百篇文稿统统抱出去一把火烧掉,为的是“焚稿图奋发,再著好文章”。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也曾经多次悲壮地烧画,最多的一次烧毁了200多幅,其时,吴先生的画已经是奇货可居一画难求,价位非常高了。所以有人说他是在“烧豪华的房子”,殊为可惜。吴先生却认为烧画是很平常的事,作品表达不好,一定要毁掉。这是对完美艺术的苛求,也是对艺术最大的尊重,对传承的严肃认真,是对后世负责。与他同时代的画家李可染也持这种观点,还特地给自己刻了一枚“废画三千”的图章,显然,很多废画也是要烧掉的。他们的烧,是主动的烧,心甘情愿的烧,无怨无悔地烧。

当然,还有更多的文化人烧掉自己心爱的文章和图书,是被动甚至是被迫的。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人们,往往担心保存那些所谓的“禁书”会给自己惹不必要的麻烦,也担心自己写的文字会招来牢狱之灾甚至杀身之祸,干脆付之一炬,一了百了。虽心有不舍,但可落个心地安妥。也有心灰意冷之人,烧掉自己的文字,是不愿触及伤心的过往,不愿在世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得知贾宝玉、薛宝钗成婚后伤心欲绝,断然“焚稿断痴情”。看起来烧的是诗稿,其实是烧掉自己在情树上留下的枝叶和花朵,烧掉自己的枯死的心,留下悲伤的物证物——灰烬,心也如死灰了。

故乡陈子昂墓和焚字炉被捣毁,是荒唐岁月里的荒唐事件,虽然与我没有直接关系,但多年后想起来还是很内疚很自责。前几年回了一趟老家,见陈子昂的墓地已经重建,我心稍有所安,但焚字炉却没有恢复,则有点失落。其实这也好理解,陈子昂毕竟是文化名人,当地政府重修墓地既是对前贤的缅怀,也是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一个看点。再说,在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网络的普及,纸质的读物已经越来越少了,办公楼里碎纸机到处都是,没有多少字纸需要以焚烧的方式来处理了。

但是,我会永远记住故乡那座焚字炉,记住前人精致的文化情怀,记住曾经的一炉青烟,和青烟弥散开来的袅袅书香;我会永远记住那些给我知识与力量的书籍,虽然有的已经消失,但更多的则化为了纸浆,成为再生纸。纸的再生,就是文化的再生,也是希望的再生。文字终归会有落脚之地,思想也就会有安身之所。

(作者系四川散文学会副会长、南充市散文学会会长)

新闻推荐

从土坯房到水泥房,棚改搬进电梯公寓三次搬家折射生活之变

改革回眸:住房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城镇化的新篇章。回首40年,南充城市从最初的土坯房(简易平房)到水泥房,再...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汉字国学奇谈之名2018-12-07 02:49
评论:(一炉青烟是书香)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