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遂宁 今日射洪 今日蓬溪 今日大英
地方网 > 四川 > 遂宁市 > 今日蓬溪 > 正文

“沈门蓬溪五人展” 名动京城后 又将惊艳蓉城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9-06-15 03:07   https://www.yybnet.net/

名动京城后 又将惊艳蓉城 何开鑫:自作诗《黄角树瀑布偶得》368cm×145cm 2019年。

素面向苍滩,飞身下碧湍。

千珠随雾起,万练溅林磐。

常顾黔山翠,腾霄别野峦。

粉身亦不惧,长啸托孤寒。

贵州黄果树瀑布偶得

文永生:对联180cm × 35cm×2 2017年。

杨旻:楷书·《观沧海》十六屏 178cm×48cm×16 2017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孟德诗杨旻书

黄胜凡:秦祖永语 77cm×480cm 2018年。画境当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乃为真笔墨,方能为山水传神。

陈刚:逍遥游节录 30cm×63cm 2019年。

展览篇

6月22日上午10点,“沈门蓬溪五人展”将在四川美术馆揭开大幕,届时将展出何开鑫、文永生、杨旻、黄胜凡、陈刚五位书法家的百余幅精品力作。

2007年,当代书坛泰斗沈鹏先生曾在中国国家画院开班授课,这五位来自四川蓬溪的书法家先后就读沈鹏工作室书法精英班、创作研究班,良师点拨加上自身努力,五人书艺日臻化境,同时也为四川本土书坛带来新气象。据了解,这是“沈门蓬溪五人展”首次在成都举办,将对外免费开放至6月30日。

蓬溪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东晋置县,已有近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享有“梓东邹鲁”“文献名邦”“五史之乡”等美誉。蓬溪民风淳朴,文教昌明,人材辈出,“工诗文、擅书画”之风历代传承。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蓬溪走出了以曾来德先生(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为代表的一批书法家,在中国书坛上引起广泛关注,被称之为“蓬溪书法现象”。2000年至今,国家文化部先后四次授予蓬溪县“中国书法之乡”称号。蓬溪书法成为外界认知蓬溪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书法之乡”亦逐渐成为蓬溪在国内认知度最高的形象品牌和发展平台。

“沈门蓬溪五人”就是“中国书法之乡”蓬溪这张名片上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符号之一。2007年,当代书坛泰斗沈鹏先生在中国国家画院开班授课,蓬溪籍书法家何开鑫、文永生、杨旻、黄胜凡、陈刚先后就读沈鹏工作室书法精英班、创作研究班。在曾来德先生的倡议指导下,“沈门蓬溪五人”曾于2015年6月28日、10月28日分别在蓬溪、北京举办“沈门蓬溪五人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四年的力量积蓄,“沈门蓬溪五人展”终于将亮相成都。

曾来德在这次“沈门蓬溪五人展”举办之前,还专门赋诗一首以示祝贺:蓬溪五子入沈门,书艺先后动京城。开心长线解枷锁,永生奇趣得诗魂。杨旻求古追先贤,胜凡豪放逊后生。陈刚正邪居中立,同时叩谢沈先生。

曾来德说:“这五位书家虽为同门,然性情互乖,书风各异,乃蓬溪书法群体之主力,放眼当代书坛,亦不失为大将高手。愚既为见证者和推动者,欣喜之下并不忘贺之耳。”

正如曾来德所言,蓬溪沈门五子有接近的艺术追求,在风格上又是各具特色。他们的作品,都体现出巴蜀文化诡奇峻逸的文化品格和地域特色,但是彼此又不雷同。何开鑫的浑厚苍茫、文永生的奇崛灵动、黄胜凡的真力弥漫、杨旻的书生意气、陈刚的优雅古淡,面目各异,皆深具传统之功底并富有个人面目,在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访谈篇

“沈门蓬溪五人”四年来的躬耕,旨在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佳作,积极探索中国书法的当代表达,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书法艺术审美取向,让蓬溪成为当代书法最具影响力的地域符号。而这五位书法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且听他们一一道来。“沈门蓬溪五人”畅聊书法 心有所想笔有所动何开鑫刚柔并济 碑帖相融

(1954年生于四川省蓬溪县。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草书展、第二届全国大字展评委,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第六届副主席、行草书委员会主任,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首届书法精英班成员。)

第一,我的学书心路历程。

书法之友都问我这么多年是怎么学习书法的。可以说我学习书法是经历从碑到帖,从帖到碑的一个过程,再由碑向帖的一个融合过程。这是我的一个大的学习方向。学习书法我可以说是童子功,后来我到了部队,又在西北,十几年的军旅生活,我练就了大气、豪放的书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我当时的一个感受。回到蓬溪后,一群爱好书法的朋友聚集在了一起,成立了“蓬溪青年书法社”,大家互相砥砺、互相切磋。从1985年回到蓬溪到现在,我形成了碑帖结合、碑帖相融,既柔又刚的一种草书风格。

第二,对当代草书的认识。

整个草书史上,名家还是比较少的。能留给我们作为草书范本的空间有限,因为空间有限也使当代草书有自己发展更大的一个空间。我觉得学习草书,它不仅仅是一种书体,是对人修炼的一种提升,是对人格的一种涵养,也是对人精神境界的一种提升。草书里面的东西要写好,也不容易,除了笔墨功夫以外,还有对草书本体的深刻认识。在草书章法里,大与小,浓与枯,正与斜,连与断,行与行,点与画都有一种不可分割、不可离弃的紧密关系,谁掌握了这些要素,谁拿到解开这些古人密码的钥匙,谁就会成为书法里面的自由者和优胜者。

第三,关于草书的法度与性情问题。

书法是一个由低到中、由中到高逐渐发展的过程,像人的一生一样,必须要经过几个阶段。人一生下来不可能就是天赋很高的人,生下来也不是一个能够看穿世间万物、能够在困难面前砥砺前进的人,都是要通过在社会当中不断地面对问题,不断地面对自己,不断地克服困难,才能够砥砺前进,才能够从艺术的角度一步一步地深入发展。草书,作为一个书学者,除了自己有非常扎实的笔墨功夫以外,还要非常喜欢读书、喜欢思考,这点很重要,如果一个艺术家不善于思考,笔就停滞不前。因为这支毛笔是授之于心,心有所想,笔有所动。文永生书画同源 映射本心

(1962年生于四川省蓬溪县。成都画院专职画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首届书法精英班成员。)

我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临摹连环画、宣传画。后来进了师范学校,读的是普师班,就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了画画上,摸索着画一些素描和色彩之类的东西。从师范毕业之后成了一名美术教师,那时年轻还是经常幻想着在艺术这条路上有一些建树得到社会的认可。我当时想:自己地处偏远又没有名师指点,画画是很难走出来的,于是便把目光慢慢转到了书法上。

我有一个很朴素的想法:书法肯定是古人的最好,经典的碑帖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肯学能坚持就一定会成功,就这样一直坚持到现在。随着作品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以及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展览,慢慢被人所知,并有机会到中国书法杂志社工作,使得自己能在更高的平台上开阔眼界,当然也改变了命运。

书法是能显现人的内心世界的艺术,我早期的书法与我当时的心境就有关系,因为地处蓬溪,找不到出口,所以作品呈现的就是大开大合躁动不安的面貌,苦涩、朴茂和厚重成为作品主调。但随着经历的丰富和环境的变换以及年龄增大,内心的躁动慢慢趋于平和和包容,作品也从追求外在的变化到现在对内在精神的探求,我觉得自己目前作品的面貌基本上反映了我的艺术主张,实际上也是我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如果只研习书法,着眼点很多时候就会停留在局部的点画结构里,时间一长就很容易只在局部打转转,眼睛很难看到整体,这就是很多人单个字都很好,整体看却平淡的原因。而在国画的创作中整体则是第一位的,每一个局部都是要为整体服务的。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这种大局观对书法创作同样重要,所以我一直主张写书法的人一定要画点画,培养大局意识。杨旻当代书风 大有可为

(常用名杨敏,别署木鱼,1970年生于四川蓬溪,内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首届书法精英班成员。)

当代书法家面对的共同的时代背景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功能性几乎丧失。现在的人们几乎不用笔写字。20多年前,余秋雨先生就在《笔墨祭》里感叹“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于是他为书法张罗了一个“酸楚的祭奠”。但我以为这恰好是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获得解放的契机,这是当代书法家的幸运。功能性书法是从表现对象——文字出发,是从书法创作的客体出发;而当代书法我认为应该从创作主体出发,书法主体创作观强调的是书法创作书写什么文字,如何书写这些文字(用什么样的线条形象,如何组合)都服从于创作动机,服从于表达书法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价值取向的需要。

日常功能性书写的缺失是当代书法家面临的最大的危险,恢复日常功能性书写几乎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我主张把临帖当成日常书写,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系统、科学的学习掌握更丰富的塑造汉字形象的技法。当代书法不可能像孙悟空一样从石头中蹦出来,它必然是从中国书法传统中来。

但是,如果只讲继承传统,没有创新意识,没有突破以功能性为基础的传统书法的规则、样式的勇气,没有世界视野,画地为牢,我们也将一事无成,让书法真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需要改变一些关于书法的审美习惯,建立新的、让书法鲜活而有生命力的审美价值取向——这就是我理解的书法的当代性。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的创造性创作让他的作品和前人的作品产生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就是他的价值,也只有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才能代表这个时代。黄胜凡追根溯 源画意入书

(1961年生于四川省蓬溪县。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工作室画家书法高研班、课题班成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首届书法课题班、第二届书法精英班成员,中国国家画院姜宝林工作室首届花鸟画课题班、访问学者班成员,全国代表性中青年书法名家个案研究会成员。)

我学习书法目的很明确,就是想通过书法解决我绘画中的线条质量问题。中国画的技法核心是线,大写意画尤其如此,没有一个画家是不过书法这一关而成为大师的,苏东坡、董其昌、徐渭、陈淳、石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没有例外。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学习书法,这是唯一的路径。

我画的题材主要是瓜类,藤蔓是关键,藤蔓在书法中对应的是草书,在我眼里,画面中那些纵横交错纠缠不清的藤蔓与张旭、傅山草书中的线条没有两样,反之亦然,这些关联常常让我心动。我就想在草书与藤蔓之间作一种相互转换的尝试,相互渗透、相互叠加,写出一种与古人、今人不一样的草书线条,天然而生机勃勃;画出一种具有草书意味、源于自然又更纯粹、干净的藤蔓。

我也画兰竹,用笔在书法中对应的就是二王体系的笔法,特别是米芾的八面出锋和兰花的撇叶、点花几乎无二。柯九思论画竹:“写竹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说明中国的书与画本来就相通。古人早就明白这一道理,我通过多年的学习、实践,体会是有的,效果已初现笔端。

在我看来,就书法而言,古人的笔法已经写“绝”,几乎没给后人留下什么机会,但是空间处理相对单一,从实践到理论总结少有触及,这给当代书法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可能。我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古人的笔墨里浸泡,寻找这些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的共性,寻找我需要的笔法、字法,再利用中国画的空间意识,寻找一种完全契合自己心性的表达方式,形成我的草书样式。这种样式,我希望是我自己的,不与人同,既不同古人也不同今人。后面的路还长,存在的问题还多,只有用未来的时间堆积去慢慢解决。陈刚今古相连 心性相通

(1966年生于四川省蓬溪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行草委员会委员,遂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创作研究班成员。)

要说接触书法的时间还得回到1981年春节跟随父亲卖春联开始。父亲是一名语文教师,字在当地算是写得很好的。父亲在书写春联时也教育我说:“今后写字要学赵字(赵孟頫),赵字好看,老百姓最喜欢。”对于一个连赵字面目都未见过,更不知赵孟頫是何许人的15岁的我来说,这算是第一次接触书法。

我经历的学书阶段大致可划分为:1983年—1986年,习字阶段;1986年—1996年,启蒙阶段;1996年—2003年,发展阶段;2003年—2011年,沉寂阶段;2011年至今,振作阶段。2011年在曾来德先生的帮助下,进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高研班学习。我算是裹挟进了书法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我又重披“战甲”,赤膊上阵,重新思考自己书法的发展问题。

特别是在曾来德先生倡导并主持的“沈门蓬溪五人展”后,我是精神倍增,没日没夜地书写。我是根据我书法发展的方向确定取法的。在这条路上的每一个时段对自己作品按目标要求进行研判,缺什么补什么。而补济的营养就是从古人法帖中找与自己心性相通,能帮助我目标达成的东西临写、分析、借鉴。相当于到市场上买零件。比如:我要解决字势的连接流畅,自然我就临王羲之的、颜真卿的,甚至张旭、怀素的帖。我解决结构的朴拙、天趣就临《散氏盘》、造像题记,甚至民间书法,观摩儿童绘画。我觉得日课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没有书写量何谈书写质? 封面新闻记者杨帆

新闻推荐

看过来!这些优质特色农产品你尝过吗?

编者按:地处川中丘陵地区的遂宁市,山青水绿、人杰地灵,被誉为“中国观音民俗文化之乡”,土壤呈碱性,富含钾、硒元素,能有效抑制...

蓬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蓬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沈门蓬溪五人展” 名动京城后 又将惊艳蓉城)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