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闻 安塞新闻 延长新闻 延川新闻 子长新闻 志丹新闻 吴起新闻 甘泉新闻 富县新闻 洛川新闻 宜川新闻 黄龙新闻 黄陵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延安市 > 安塞新闻 > 正文

好一个魏塔

来源:延安日报 2018-12-08 12:09   https://www.yybnet.net/

祁玉江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亲眼所见,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延安安塞区高桥镇楼坪沟的山壑间,竟然掩藏着一个古朴、寂静、恬淡的村落——魏塔。

前不久,我曾跟随著名油画家齐建懿先生等去过一次。眼前蓦然一亮,感觉这个村子很有特点,不仅风景秀丽、干净整洁,而且古香古色、文化味十足。见我满腹狐疑,性格直爽的建懿君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绘画写生基地,每年前来体验生活、写生绘画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名家大腕。”我愕然了,便对这个村子产生了兴趣。本想住下来深入走访了解一下,但由于时间紧迫,忙忙而来,匆匆而返,只好“望洋兴叹”,不辞而别。

至此,魏塔村像幽灵一般,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欲罢不能,从而迫使我再度前来拜访。

仲秋的一天上午,我从延安市区动身,沿延志吴公路,溯西川河而上,行至14公里,便到了宝塔区与安塞区的交界处——老沟岔。然后偏转车头向南拐进楼坪沟。再行7公里,便到达了楼坪。

楼坪原是安塞区的一个乡政府所在地,后在撤乡并镇中,撤销乡级建制,所辖区域并入高桥镇。从楼坪跨沟过河,朝东南方向,又拐进了一条沟道。沟口很窄,看似一条不起眼的浅沟。可渐行沟道渐宽,且出奇地相继向前伸出三条支沟来。左为刘塔沟,中为孟塔沟,右为魏塔沟。

驶入魏塔村地界,沟道愈发宽阔,地势也逐渐变得平缓起来。视野所及,大都是塔湾地。道路两旁齐人高的格桑花,绽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摇曳着身姿,仿佛颔首向你致敬,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田野里,玉米挺着丰腴的肚子,高粱歪着硕大的脑袋,谷子拖着长长的尾巴,荞麦顶一头粉白的花朵,一一展示着它们的妩媚与俏丽。虽然秋意已浓,但满沟满山依然青翠碧绿。进入村庄后,一院一院古朴整洁的石砌窑洞,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铺滩一铺滩地散落在斜坡上。远视,村子被高大茂密的树冠所笼罩;近观,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牛、羊三五成群,在沟道里、道路旁吃着草;一只又一只公鸡和母鸡,缩头探脑,东张西望,迈着八字步,不时地从村道走过;男女村人们更是悠闲自得,坐的、站的、行的、玩手机的……个个脸上堆满了笑容。

还未完全落脚,不经意间发现三三两两的男女青年,在河边、路旁和硷畔上坐着小凳,面前支了画夹,对着某一处景色,在不慌不忙、聚精会神地速写、素描和画画;猛一转身、一抬头,呀,满村里到处都是写生的男女青年。“真是奇了?!”我惊叹不已,便问附近的一名学生,方知是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130多名学生,于前一天,在禹海亮、文牧江、严钊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分乘三辆大轿子车,来这里体验生活、实习写生。

“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个村子的?”我问迎面走来的一位同学。

没想到,这名男同学正好是其中一个班级的班长,名叫王会盟,年方21岁,山东临沂人。他说:“我们的禹老师和文老师过去来过,熟悉这个地方!”我的心不由得一阵窃喜:看来魏塔村真不简单啊,果然像齐建懿先生所讲的那样,名不虚传呐。

再问身边的另一名女同学周雪晴:“你们感觉这地方怎么样?”

小周腼腆地嬉笑着,操一口湖南腔,爽快地回答道:“自然环境非常好啊,与想象中的黄土高坡大不一样喽!还有,农民群众朴实厚道,待人真诚,我们很喜欢这个地方哟。”

“那还有什么不足呢?给我们提提意见呗。”

站在一旁的又一名女同学王雅轩羞涩地说:“就是上厕所和洗澡不方便。”

我知道小王说的是实话,便歉意地说:“是存在这些问题,不过我们会改进的。”末了,小王笑了,我笑了,大伙都笑了。

走上半坡,很快来到村子中央,见到了村支书吴社旺。吴书记今年55岁,从1998年起一直担任着魏塔村第三组的村民小组长,一干就是20年。今年3月转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我说明来意后,社旺显得很是热情。我们便随意坐在一截木头上,拉起了家常。

寒暄没几句,我就迫不及待地向吴社旺问起魏塔村的发展历史。社旺怕自己说不清楚,就唤来村里75岁的李丕岗老人,让他详细向我作个介绍。

李丕岗回忆道,他的老家是榆林横山人。民国十七八年,陕北横山一带连遭旱灾和冻灾,他的爷爷、奶奶带着他的父亲等一家,无奈背井离乡,几经辗转,来到安塞区楼坪乡魏塔村定居下来。据他爷爷生前讲,当年整个楼坪沟包括魏塔村一带,林草茂盛,树木葳蕤,土地肥沃,人烟稀少,只有苏、魏两姓。魏塔村就是由魏姓得名而来。村子最早的历史他也说不清楚,但到现在至少已有200年的发展历史。据前些年村里组织村民修建农田挖出的苏姓古墓中的墓志铭记载,距今已有180余年。村里不少家户都是从横山一带迁来的。包括现任村支书吴社旺家。社旺爷爷早年在原籍去世后,由奶奶带着两岁的儿子即社旺的父亲,由横山县赵石畔乡迁徙到这里,随后改嫁到村里的王姓家定居下来。

说起写生、绘画,吴社旺、李丕岗几经回忆,争来争去,一时还是难以说清。正好,一个叫蒋明放的人走了过来。吴社旺和李丕岗指着老蒋,异口同声地说:“这些情况,要问老蒋,他比我们要清楚得多。”

他们所说的老蒋,年龄也已60岁了,嗜好画画。当年曾接待过不少来这里写生、画画的艺术家,对这方面的情况比其他村人相对要熟悉。说话间,蒋明放已走到我的面前。提起最早来村写生这个话题,蒋明放紧锁眉头,略加思索地说:“大约是2007年深秋吧。安塞区文化馆的尚小军,领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钟剑秋、张春华等人和他们的学生来魏塔村采风写生。当钟剑秋他们看到这里自然风光好,窑洞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农民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是一处难觅的写生画画的好地方时,就不想走了,一连待了好几个月,就连年都是在魏塔村过的。当时一大卷油画有80斤左右重,几个月下来,每人画了两三卷。2011年,台湾女画家廖哲琳也曾来魏塔村体验生活和写生一年。当他们带着‘丰收’的喜悦返回后,就将这里的自然风光在同行中传了开来。接着,陕西国画院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著名画家、国家高级美术师范华,副院长、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邢庆仁,带着50多名学生慕名来到魏塔赏景、写生,一住就是半个多月。再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正渠,带着高研班的学生,曾三次来这里体验生活、写生绘画,并与乡亲们一连过了三个年。期间,著名黄土派画家刘文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国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崔振宽,中国美协理事、北京画院原执行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袁武,著名油画家陈晓光等,也多次来这里采风写生。因了这些画家,使得魏塔村名声大振,成为不是官方命名的名副其实的黄土高原山沟沟里的写生绘画基地。每年来魏塔村采风写生的学者、画家、学生等络绎不绝。”

有这么多著名画家走进陕北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魏塔写生绘画,使我对眼前的这个魏塔村刮目相看,心生敬意。魏塔村,不仅仅因为风光秀丽,还有这里的人更好。吴社旺、李丕岗、蒋明放,他们的身上无不烙印着魏塔的历史和风骨。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刘禹锡的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新闻推荐

安塞花农:把鲜花卖到延安去

●宋占军为花店提供鲜花(左二)通讯员高冬妮本报记者朱佳雨“这个花是什么品种啊?很漂亮,感觉以前都没见过。”“您好,这是...

安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好一个魏塔)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