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油油的甘蔗、挂满枝头的脐橙,让人心旷神怡。如今,走进德保县的田间地头,村干部带领群众埋头苦干、发展产业的场景随处可见。
今年,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瓶颈”。德保县出台了《德保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方案》,因地制宜,重点推进“借势发展、资源开发、实体带动、土地营运、服务创收、公司管理、农旅结合、村企合作、物业租赁、村社共建”等“十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助推村集体经济“破壳”,打通强村富民新路子。努力实现一年组织创建、两年巩固提升、三年全面覆盖、四年保值增值的目标,到2020年底,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确保全县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因村制宜,发展模式多元化。徊林村是该县今年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点之一,该村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实体带动型”村集体经济,采取“政府+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投资50万元种植甘蔗400亩,投资220万元养殖100头黑母猪。两项产业发展预计每年可以为180户贫困户增收22万元,平均每户增收1200元。“种甘蔗可让贫困户连续三年每年分红1000元,村集体分红每年超2万元;养猪给贫困户每年每户分红1000元,村集体经济分红1万元。”徊林村党支部书记刘登邦信心满满地说。
同样是示范点之一的都安乡凌雷村,借力深圳市对口协作帮扶,引导经济能人、龙头企业等到村里投资兴业,以资金入股健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推进“借势发展型”集体经济;马隘镇排留村围绕有偿服务,利用桑蚕产业优势,村集体通过小蚕共育室租赁、农耕设备(微耕机,汽油割草机)出租、承包桑园夏伐冬伐等项目,推进“服务创收型”集体经济。为了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该县创新推行“十型”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今年,全县重点打造7个自治区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14个2017年计划脱贫出列村和5个2016年脱贫出列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点,通过22个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全面覆盖全县12个乡镇185个村(社区),力争今年第一批试点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政策扶持,产业发展保障化。为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今年,该县围绕“村产业全覆盖,村集体有收入,贫困户得实惠”目标,在财政资金、政府投入等方面给予扶持。截至目前,该县已拿出570万元,对14个今年预脱贫村和5个2016年出列村拨付每个村30万元作为发展扶持资金。同时,还大力实施土地政策支持、金融保险支持、税费政策优惠,通过村庄整治、工矿区复垦、“四荒”开发等增加的耕地,归村集体所有或统一经营管理,征收村集体土地可按征收面积的10%以上安排留用地,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经营享受农业用水用电价格优惠;金融保险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农行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健全乡村服务网点,逐步实现贫困村全覆盖;村集体经济组织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产权证等免收各种证照类、管理类、登记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监控有力,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定了村级集体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由财政安排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性投入,村级自筹资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明确股本份额占比,规范“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通过集体会议,确定村集体资金使用、分红等事项,履行政务公开制度,做到账目公开、透明。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实行“2+1”模式,“2”即两个固定收入:2017年至2020年,合作社每年按2、3、4、5万元以上的标准拨付给村集体,合作社按本村贫困户实际入股比例拨付给贫困户入股分红资金;“1”即一个自主分配,除村集体和贫困户入股分红两个固定收入外,合作社每年要将一定比例的利润用于偿还县级扶持基金,剩下的利润作为合作社的滚动发展资金,由合作社自主安排使用。
新闻推荐
本报德保讯今年以来,德保县纪委把坚决整治和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严肃查处基层干部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共立案查处“微腐败...
德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