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大糯种子。
移搬秧苗。
耙田。
深耕细作。
拉线种植大糯秧苗,规格严密。
足荣村龙写、田庄等五个自然村屯田园风光。
“那”在德保壮语中泛指稻田。据史料记载,壮族人民世代“据那而作,依那而居,赖那而食,凭那而乐”。在春种秋收时节,忙碌的农民和连绵的稻田,一起组成大地上最美的景色,如诗如画。人们一边劳动,一边信口而歌,这样的歌声情欢意洽,伴随着人们的耕作和生活,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稻作文化。
据当地老人口述,在德保县足荣镇足荣村的龙写、田庄、三盆、足六、足要等屯,古时候,每到农忙时节,由于人手不够,大多都请人帮助犁地耙田、插秧。哪怕是刮风下雨也要披上蓑背、戴上斗笠前来帮工。耙田时,田面积小的,就三两头牛耙,田面积大的,要用上八到十头牛来耙。多头牛一起上阵,耙出来的田面更平整,利于秧苗生长。在帮忙农耕的同时,一大群一大帮的“勒少勒冒”(德保壮语,青年男女的称谓),顺此良机,邀约好友成群,不惜路途遥远,来到村里的沟渠边、田埂上,向插秧的姑娘引逗恋爱情歌,有的卷起裤腿下田与姑娘插田,或搬秧苗,更有兴者,加入东家的耙田队伍。晚上东家蒸了一笼五色大糯米饭,斤把肥肉,半萝青菜,款待前来帮工的,晚饭后“勒少勒冒”们唱起山歌,村里房前屋后情歌如潮,俗称“暖房”。
近年来,返璞归真意识、原生态美食悄然回到人们的视野。斗笠、蓑背等雨具,重新披在农人的身上,插秧、“单那”(用镰来剪稻穗)的歌声、赶牛耙田的吆喝声,又在田间此起此伏。近日,笔者来到了足荣镇龙写屯,亲眼目睹了现代版壮族稻田耕作的“那”文化。
据悉,足荣镇是德保县的农业大镇,特别是足荣村的龙写、田庄、三盆、足六、足要等5个自然村屯,现有水田面积1550多亩,可以说是德保的“粮仓”。这里常年泉流淙淙,土地肥沃,特有的“酸碱中性土质壤土”,非常适合种植大糯。这里的大糯很有名,畅销区内外。“‘龙写大糯\’颗粒圆润,蒸煮出来后甘香纯美,油而不腻,摏打出来的糍粑,入嘴如同嚼口香糖那样,它更大的优点是隔餐更有味道。”广东省高级品尝大师叶伟明先生如是说。
新闻推荐
本报德保讯“回顾自己36年的工作经历,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我曾经辉煌过,曾经成功过,可惜抵不住金钱的诱惑,陷入了犯罪的泥潭,如今只能感受撕心裂肺的痛苦……”在钦州监狱警示教...
德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