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外的古楹联
大门内的古楹联
“水晶宫”拱门上的古楹联
凌云县水源洞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位于距凌云县城北部约两公里的百花山脚下。水源洞不仅有优美的山水风光,而且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自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左江观察使王懿德在水源洞洞口上方题写第一幅石刻“第一洞天”以来,许多名人墨客在游览水源洞后,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刻于洞内外石壁,现水源洞共遗存有古石刻45方,古楹联4副。2000年,凌云县水源洞古石刻、古楹联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闲暇之余,笔者认真品读了悬挂在水源洞大门上和“水晶宫”拱门上的4副木刻古楹联。
在水源洞大门上,悬挂着三副古楹联,两副在大门外,一副在大门内。大门外的两副分别是:
故乡山水夙称奇到此更入佳境;
天下名区将览遍于兹别有会心。
——桂林阳朔黎中伟题
溯江介缤纷花明五里;
问蓬莱清浅桃实千年。
第一副楹联题写于民国初期,作者黎中伟是桂林阳朔人,他把故乡的山水与水源洞的山水作比较,觉得到此更入佳境,把游览天下名区的感悟与游览水源洞的感悟相比,觉得于兹别有会心。在这副楹联中,作者用对比的手法,高度赞美了水源洞优美的风景。
第二副没有刻作者姓名,据凌云县历史记载,此副楹联题写于民国时期,作者是曾两任凌云县县长的王彭年先生。楹联的上联写景,下联写历史。上联的意思是:沿着泗水河而上,约五里的路程,便可到水源洞,一路上各种花草争奇斗艳,色彩缤纷,到了水源洞后,景致就更优美了,如蓬莱仙岛一般。下联作者用传说中蓬莱仙岛上每千年才开花结果的桃果,比喻水源洞的历史像“桃实千年”一样,很悠久。
大门内的一副古楹联是:
洞本称灵莫笑名山生地角;
泉如此响必流惠泽遍天涯。
此副楹联的两旁附注有几排小字,内容是:“斯洞名曰灵洞响泉,又曰灵岩,府志所载八景中之最甲也,山川毓秀,英杰挺生,此语流传,由来久矣,乃游斯土者,辄谓山城斗大,地处边僻,是故人才不钟,即钟亦为地限,而终不能出人头地,岂不为灵洞所笑耶?在言之者以为然,在听之者,亦莫不以为然,其言岂其然乎哉?爰诸数语,告诸同志,发奋为雄,勿负山灵,勿为地囿,则为幸甚。”
——邑人黄鸿绪题
此副楹联题写于清光绪年间,作者是凌云泗城府正北街人黄鸿绪,他是清光绪已丑年(1889年)的举人。楹联的内容是鼓励人们不要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要发愤图强,有所作为,否则就会被人瞧不起。
“水晶宫”拱门上的古楹联是:
流水碧无情是谁悟彻源头收拾这明月清风尘海回波登岸去;青山空有色何日凿开洞口点染些落英芳草武陵仙境问津来。
——蜀西太史瑞五陈凤楼题
此副楹联是一副长联,共50个字,题写于清光绪年间,作者陈凤楼是清代四川双流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在京城做官后,被流放到凌云县做知县,后署理泗城府知府。由于被贬到偏僻的凌云做官,对仕途很不满,作者觉得宦海沉浮,欲回头是岸,得到水源洞武陵仙境般的山水风光中问津,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
在水源洞4副古楹联中,内容有赞美景致的,有鼓励人们发愤图强的,有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体现了不同的古人人文思想。
新闻推荐
激烈的拔河比赛现场 为庆祝第104个“三八”妇女节,让瑶乡各族广大妇女度过一个祥和愉快的节日,3月6日,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凌云县朝里瑶族乡团委、妇联组织全乡各村、乡直...
凌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凌云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