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 靖西新闻 田阳新闻 田东新闻 平果新闻 德保新闻 那坡新闻 凌云新闻 乐业新闻 田林新闻 西林新闻 隆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百色市 > 凌云新闻 > 正文

“为了生存,永不放弃” ——记“最美基层干部”吴天来(二) □本报记者 陈伟玲

来源:百色早报 2014-02-17 01:11   https://www.yybnet.net/

吴天来和村民一起铺入屯的水泥路□向志文 摄 吴天来(右)跟群众在装蚕茧(凌云县宣传部提供)  

陇堆屯寨门树立着一块大碑,上面写着“为了生存,永不放弃”八个大字,这是吴天来个人的一贯追求,也是陇雅村精神的集中体现。离石碑不到两百米,是村民祝春来的家,37岁的她曾大病过一场。她说,如果没有吴天来带领他们发展产业,家里就没钱给她治病,她恐怕活不到现在。

在陇雅村,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大家都说这一切得感谢村支书吴天来。因为吴天来带领大家克服和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走上致富路,让大家住上了干净漂亮的楼房、饿了有饭吃、冷了有衣穿、病了有钱治。什么是幸福,祝春来说这就是幸福。

● 让大家吃饱穿好有钱治病

坐在家门,仰望苍穹,头顶是蓝天,四壁是石山。在这样的石头缝里,如何能挖出14万元的巨额医疗费来?祝春来说单靠自己家,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是的,石山一望无际,突兀裸石满目,地表植被稀少,这样贫瘠的地方,连生存都是个难题。1995年春,一群清华大学的学生到陇雅村考察,看到这里的情况后在考察报告里留下这样一句话:陇雅环境恶劣,根本不是人类生存的地方,这种地方的农户如果不搞易地安置,永远走不出贫困。村民们直到20世纪90年代仍靠在山窝里种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不说挣钱,有时候还会亏本。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情,更别谈有余钱吃药看病。一旦有什么病痛,小病挨着过,大病只能等死。

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千万要有个健康的身体。如果生病而没钱医治,将是最大的折磨。“也不知道是什么病,家里也没钱治。”小时候的吴天来就饱受病痛的摧残。深受疾病缠身痛苦的他,看着乡亲们被病痛折磨时心痛不已。他决心要带领群众凭借智慧和勤劳,创业致富。

“哪个说这里找不得吃,我就要在这里找吃的给他看。”说这话时,吴天来家里已经积攒了七八十万的个人财富。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曾有人劝他到县城买房子,他说,陇雅是他家,他要带领陇雅人致富。让大家有饭吃,有衣穿,有钱治病。

可是,在这大石山里,能做什么呢?吴天来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陇雅村的自然环境适合种桑养蚕。于是他决定调整全村的农业结构,把致富的重点放在种桑养蚕上。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2002年,吴天来率先调出自家的11亩地种植桑树,建立小蚕共育室进行试养。一年下来,他养蚕16张,总收入达到了1.5万元。吴天来养蚕成功的消息一传开,极大地鼓舞了全村种桑养蚕的士气。2005年,全村人腾出自家的玉米地,纷纷加入种桑养蚕的队伍。随即,陇雅村掀起了种桑养蚕的热潮。祝春来家也加入了其中。

“单是种桑养蚕,一年大概有3到4万元的收入。”祝春来告诉记者,她和老公还跟着吴天来村支书一起做中草药种植,也存了约有10万元。这些年来,三个孩子分别读高中大学,家里还建起了一栋两层的小洋楼,以及一切开支靠的都是平时种桑养蚕和种植中草药积攒下来的钱。2013年1月,不幸降临到祝春来身上,她全身瘫软无意识,被诊断为一种慢性疾病,治病花去了14万元的巨额费用。

“要是在以前,只能等死了。”祝春来说,因为家里有了积蓄,她才看得起病。通过治疗,她已经康复,虽然还参加不了体力劳动,但已经可以照顾好自己。如今,她能够安心地在家门烤火,不用担心少一天劳作而无法填饱肚子。

如今,陇雅村的桑园面积从2003年的50多亩发展到3100多亩,全村年种桑养蚕收入达304.6余万元,是远近闻名的桑蚕生产大村。不仅如此,吴天来还带领乡亲们种植食用菌,建立了2500平方米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年生产食用菌25万袋,产值50万元;带领村民们在山腰种上了34万多株酸枣和金银花,上千亩的任豆树和川木瓜。如今,村民不仅吃饱穿暖,病了有钱医治,陇雅村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

● 通路通水通电通思想

2014年1月31日,大年初一,陇雅村村部停满了摩托车和小轿车——陇雅村要开群众大会。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的村支书吴天来要在会议上传达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本村群众探讨新一年经济发展的方向。

吴天来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大年初一开会,是因为人齐,特别是年轻人多,思想活跃,对村里经济建设和发展大计有更为独到的眼光和建议。“我把十八大的精神和内容告诉他们,大家一起讨论,看有哪些适合我们村发展的。有些我想到的,他们有可能提出更好的方法建议,有些我想不到的,他们想到了。”吴天来说,这些年来,群众大会年年召开,都是围绕本村的建设和发展展开讨论。大家通过对国家政策的分析和讨论,在得出了许多好的方法和思路的同时,也凝聚了民心,大家齐心协力搞发展。正是因为正确把握了国家的发展政策和长远的规划目标,陇雅村的经济才得以迅速发展。

10多年前,陇雅村只是个四面环山、八面秃岭、交通闭塞、水电不通的穷山村。做中草药和代销生意的吴天来深感路不通的制约。“路不通,你就算有好东西也难拿出去卖。”陇雅村盛产各种中草药,可因交通闭塞无法外运。为此,吴天来明白:要改变陇雅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必须先通路。

1996年秋,吴天来率先站了出来,垫资4.8万元,带领群众把陇雅通往官仓13公里的机耕路改建成了平坦的村级公路。接着,又全力以赴投入到由陇东通往东和乡政府的公路建设中。1999年,他当上村支书后,更是痴狂地投入到修路中去。如今,陇雅实现了进村有环村路,进屯有环屯路,进户有入户路,成为了凌云县自然屯通车率最高的村。路通了,陇雅村的桑蚕运了出去,肥猪运了出去,中草药运了出去,运回来的是一叠叠的钞票和一栋栋崭新的楼房。

早在陇雅村开始修路之前,凌云县农村初级电气化通过验收,全县97%的村通了电,陇雅却是那3%不通电的村之一。看到别村群众都用上了电,吴天来焦急万分。还没有当上村干的他拿出早已想好的线路安排方案,并预先垫上经费,和村民一道没日没夜地连续奋战41天,将90多公里的电线架起来了,陇雅村42个屯都通电了,还辐射到周边其他乡镇100多个自然屯,2560多人从此告别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通电的那一天,村民们杀鸡宰鸭,整整狂欢了一个通宵!“群众高兴,我想不仅是因为电的到来照亮了黑夜,还因为照亮了他们的心。”看到灯火通明的山村,吴天来感慨良多。因为这一路走来,不管是修路、建水柜、拉电,还是发展产业都遇到群众不支持不理解的情况。以修路为例,有的屯只有一户人家不同意,可修路要用到他的地,怎么办?吴天来只有动员动员再动员,实在不行就加上周边群众一起动员。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从未退缩,而是带领村民们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攻克难题,路也在他的坚持下一节节修长,电一节节拉通,最后全村通路通电。而那些最初反对修路拉电的人,在吴天来的带领下发展致富,如今,他们都买起了摩托车和小汽车。

“要让他看到新事物带来的好处,他就相信你了。”吴天来说,大家跟他干多了,看到有奔头,思想就开放了。思想开放就愿意接受新事物,那生产发展搞经济建设就容易了,致富奔小康就不是纸上谈兵。如今,陇雅村全村通水通电通路,环境优美,乡村美丽,人均年收入在百色名列前茅,是远近闻名的致富村。这一桩桩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新闻推荐

高考期间百色市多降雨凉爽天气有利考生发挥

本报讯(记 者 李 磊  通讯员 翟殷斌  黄开刚) 6月6日,是我国传统节气“芒种”,意味着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6月4...

凌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凌云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为了生存,永不放弃” ——记“最美基层干部”吴天来(二) □本报记者 陈伟玲)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