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克坚接受广西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采访
闭克坚舞台表演剧照
父亲是广西北路壮剧第十代传承人闭克坚,今年已七十多岁了,身材稍矮,但不显瘦,头上一年四季都离不开一顶灰绿布帽,身上时常穿着一件绿色中山装,面带微笑,走路或劳动时,总能听见他哼着自己新编的壮剧曲调。
少年学戏
父亲1938年出生于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百达村百达街上的一个壮剧家庭,受太公及祖父的影响,从小酷爱壮剧,8岁学拉二胡,10岁开始登台表演。
中学时,父亲积极参加学校文艺活动,学习彩调和编写小壮剧,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演出,1955年春节在参加田林县文艺汇演时,北路壮剧第八代传承人黄福祥(田林县八桂乡人)见父亲有艺术天赋,便引导父亲学习壮剧,并热心指导,为父亲日后研究北路壮剧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1957年受凌云县朝里瑶族乡那巴屯群众的邀请,父亲随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百达业余壮剧团到那巴演壮戏。始于宋朝,由祭拜岑大将军庙会演变成凌云县独具特色的那巴“3·16吼敢”歌圩文化节,这里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自光绪年间田林北路壮剧传到那巴后,那巴的村民很喜欢壮剧,但苦于没有人来指导排演。在这次演出中,那巴村民见父亲在台上生、旦、武、丑样样精通,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大家一致诚邀父亲留下来指导那巴人排演壮剧。给出的条件是,只要父亲愿意留下来指导那巴人排演壮戏,村上最美的姑娘由父亲挑选,条件是上门入赘,目的是让父亲长年在这里传授北路壮剧。但祖父早逝,田林利周老家尚有年迈的母亲无人照料,父亲左右为难,一边是酷爱壮剧民众诚心挽留,一边是年迈的母亲无人照料。
为传授北路壮剧,经再三考虑,父亲找回已到外地上门的弟弟回来照料母亲,经得母亲及弟弟同意,照顾母亲和传授壮剧两不误。1958年父亲便到凌云县朝里瑶族乡那巴屯定居。
继承师志
到凌云县朝里瑶族乡那巴屯后,父亲白天劳动挣工分,晚上组织当地热爱壮剧的村民排演壮戏,编创北路壮戏“探花调”、“太平歌”、“十二月花调”,改编《大闹桃花村》、《九莲杯》、《金山取女》等剧目并进行排演,吸引了平广、六作、那荷等附近的年轻人前来参加排练。1959年春父亲率领当地的业余剧团参加凌云县文艺会演,既当导演又当主演的父亲被该县宣传科领导看重,便把父亲吸收到当时凌乐县文工团当演员。在文工团,父亲除了当演员外,还一边下乡辅导业余剧团排练壮剧,一边采风创作。
1960年编写的《歌唱澄碧湖水库》、《全民办钢铁》等节目,到正在建设的澄碧湖水库工地慰问演出,极大地鼓舞着建设大军的士气,深受群众喜爱。同年,该县文工团参加百色地区群英会演,行署领导见父亲才艺出众,把父亲吸收为右江壮剧团(广西壮剧团前身)当演员,由于父亲酷爱北路壮戏,名为右江壮剧团,但所排演的节目均与壮剧不沾边。当时北路壮剧第八代传承人黄福祥生病在百色住院期间,父亲时常抽空前去看望和讨教北路壮剧,黄福祥老师很感动,在黄福祥老师病危时特意交待父亲:“你是块搞壮戏的料,你的任务是传授北路壮戏,在这里没有适合你的舞台,在这里没有你施展才华的余地,北路壮剧正缺骨干创新,还是回去钻研我们的北路壮剧,传承发展壮大北路壮剧团队,我很看重你将来定能成为传承北路壮剧的传承人,以后传承北路壮剧就靠你了。”同时,黄福祥老师把手头的36部北路壮戏的手抄古老剧本转给父亲,让父亲继承他的遗志(可惜这些剧本“文革”时被烧毁)。随着大儿子的出生,外公开始有意见了,名为上门入赘,又不得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当时工资低,父亲又没有钱寄回家,外公就让妈妈另立炉灶,没办法,父亲只好舍去工作,婉言谢绝了文工团领导的好意,卷起行囊返回家乡。
推陈出新
回到凌云县朝里瑶族乡那巴屯后,为了生活,父亲白天生产劳动,晚上挤时间在煤油灯下创作壮剧乐曲,编写剧目,组织当地爱好文艺的青年男女农忙劳动,农闲排练,白天劳动,晚上排练。挣工分那年头,群众都是集体劳动的,父亲利用休息时,在田间地头,组织男女青年口头传唱各种北路壮戏曲调或自己新编的戏曲,晚上组织男女青年排练壮剧,附近的平广、六作、那荷等村屯热爱壮剧的青年男女,甚至学生都争先前来学习壮剧,全大队曾一度掀起了学习北路壮戏的热潮,当地所排演的《金山取女》、《卖儿救父》、《打刀救母》、《九莲杯》、《穆桂英挂帅》、《逼上梁山》等剧目,不仅在当地成功上演,还应邀到该县的泗城、下甲、田林利周等地演出,演出达到预期效果,深受各地观众称赞。
父亲在传承古装北路壮戏的同时,创作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小节目,1964年创作编排《把最好的白亳茶献给毛主席》参加百色地区会演,被选上自治区文艺汇演并获优秀节目奖,这在当时是为数不多的,给父亲极大的鼓舞。
为了提高自己传承北路壮剧的技艺和水平,达到取其之长,补己之短,那几年,父亲利用生产队派出外地搞副业的机会,几次自费到百色、田林、隆林、西林等地拜访各地壮戏老艺人,收集各地壮剧史料,在各地老艺人的壮戏艺术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大胆革新,在原有的古老剧本和壮戏曲调的基础上,他从生、旦、武、丑等各种角色,到正调、卜牙调、升堂调等多种台词和声腔,再到马骨胡等独特乐器的演奏他都一一进行改革创新。
多年来,为了传授北路壮剧,父亲足迹踏遍了热爱壮剧的村村寨寨,近的在凌云、田林、西林、隆林、右江区等县(区)周边乡村,远的达云南、贵州等有北路壮剧的地方。经父亲亲自建立和传授的剧团多达46个,父亲所排演的戏是正统的北路壮剧,演出的道白和唱腔都是桂西北路壮语方言,观众通俗易懂,剧目多为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群众喜闻乐见,各场各色有各调,音色悠美,委婉动听,唱腔清楚,故事情节动人。喜戏观众笑得合不拢嘴,怒白观众咬牙切齿,悲剧时往往台上哭,台下随着流泪。往往悲戏开始,喜剧结束,胜利告终,惩恶扬善,教育后人。深受各地民众的喜爱。父亲在传承北路壮剧过程中,除了传授具有独具特色的北路壮剧古装戏外,还给新时期党的各项富民政策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小节目,很多剧团在参加各地汇演和各种比赛都获得好名次。
传戏育人
有的村屯青年平常游手好闲,尽干那些缺德事,经过看戏,受到教育,改邪归正,要求上进;有的受到感染,改变不良习惯,自愿参加到剧团中来,成为主演;甚至有的通过参加排演,技艺提高,被招录到专业剧团当演员,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因“文革”时大部分的剧本被烧毁,传授北路壮剧需要有剧本,父亲利用外出教戏白天农民演员下地做农活的闲时,重新回忆或创作新剧本和各种北路壮剧曲调,一部一部地重新编写。北路壮剧原来只有9个曲调,都是比较简单的谱子,父亲对其进行了革新,自学简谱,把北路壮剧发展到现在的40多个曲调。为改变北路壮剧老艺人口口相传,不利于推广和传授的弊病,父亲把这40多个曲调全部刊录,出版了一部《北路壮剧古今音乐集》。现在的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北路壮剧剧团均采用这个版本。
近年来,由于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活跃,2005年田林县委县政府顺应民意,大打文化田林这张牌,创建中国北路壮剧之乡,经群众举荐,把父亲聘为田林县北路壮剧辅导员,同时成立广西田林县北路壮剧艺术学校,让父亲任名誉校长。通过田林县委县政府及宣传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北路壮剧历经300多年,经过十代艺师的传承、发展,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让父亲看到了希望,终于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施展自己的艺术天地。
父亲几十年对北路壮剧的执着和坚守,几十年的北路壮剧生涯终成正果,父亲多年来对北路壮剧的传承、发展所作的贡献得到了上级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2008年父亲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北路壮剧项目)传承人。
父亲在传承、发展北路壮剧的同时,还对桂西北壮民族的人文和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搜集到不少史料,并根据这些史料整理创作了很多壮歌。深受各地民众的喜爱,不仅各地民间艺人,连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等区内外研究壮民俗民间艺术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团体,甚至远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院都纷纷前来采风,翻拍和录制。称父亲不仅是一位壮剧艺师,也是一位民间歌师。各地赠送的锦旗,各级奖给的荣誉称号,充分肯定了父亲多年来研究北路壮剧和壮文化所作的贡献。
新闻推荐
壮乡山土埋忠骨 泗水松柏蔚长青 ——记凌云县第一任县长严正的革命事迹 □杨光茂
严正是湖南省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人,1915年生,汉族。解放后他受命担任凌云县第一任县长,由于他长期从事革命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工作中积劳成疾,上任仅78天,就不幸于1950年3月14...
凌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凌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