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寺
凌云县云台寺位于该县城南云台山山顶,离县城约2公里。据历史记载,云台寺始建于明代天顺年间,为古凌云的四大古刹之一,原有三间佛堂,佛堂内雕有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像,寺外东南角建有一座七寺塔,清代同治年间添建禅堂,民国二十年(1931年),该寺被盗匪破坏,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重新修复,民国末年,寺内外建筑全部被毁。1983年,云台寺遗址被列为凌云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经凌云县人民政府倡议,各界群众集资,在该寺旧址上重建了现在的观音堂,观音堂为砖混结构,歇山式屋顶,占地面积约为80平方米。
云台寺是凌云县有名的古寺观,据历史记载:原寺内有一尊佛像,名为“飞来佛”,有关其来历流传着一则奇妙的故事。相传清道光年间,凌云县城东府衙后山独秀峰的寺庙内,有一尊佛像忽然失踪,不知去向,此佛在桌上留下一张字条曰:“府衙污吏,敲诈欺民,冤雾弥漫,秽气冲霄,耻与为邻,回我南天。”此事曾轰动凌云县城,大家觉得很奇怪,数日后,有一位打柴人偶然在凌云县城南的云台山山顶见到此佛,发现此佛下落后,大家便在此建寺供养,并把此佛取名为“飞来佛”。
云台寺是观赏风景的好地方,史料里记载这里有一处叫做 “云台览胜”的景点,美不胜收,是凌云古八景之一。站在云台寺旁眺望,四周的景色各不相同。北望凌云县城依稀可见,泗水河如一条玉带,由北向南滚滚而来。南瞻下洪村地势平坦,房屋鳞次栉比,蒙河从村中央流过,远处山峦缥缈。东望群山列翠,山脚下是上洪村,村舍、田园尽收眼底。西面背靠五指山,山峰直冲云霄。这东、西、南、北四面如画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云台寺背山面水、孤栖高处,每当上洪、下洪两村的人做饭,袅袅的炊烟犹如从云台寺脚下升起,两村的鸡鸣犬吠声,在寺里能够耳闻。每当深秋月落,寺里钟声远播长空,河中渔火明灭之时,更让人感觉别有一番风味。昔日凌云县知县黄家德曾赋诗一首,专门赞美此处美景。诗曰:
独秀插南天,台悬飞鸟边。
寺高低日月,僧上踏云烟。
泗水一弯抱,峦峰五捧连。
径稀人迹到,落叶满山巅。
从山脚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到达山顶的云台寺,沿途不时能看到古人题写的摩崖石刻。经统计,云台山共遗存有10幅古摩崖石刻,年代大多是清代的,内容有赞美云台山风景的、有记载云台寺创建历史的,体裁有诗歌、记叙文、短句。其中有一幅标题为“云台寺观音堂碑记”的石刻,记载了修建云台寺的经过、意义、修建年代、修建者,如石刻里叙述“云台山真仙境之胜地也,因山之妙,上筑高台,建立观音堂……”“愿帝业洪基,享万万年之康泰,四海安然,边疆妥宇,祈太守岑永昌同阁家寿如松柏之青,共赏太平之福,千载美名,而垂于后世矣”,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云台寺修建的意义,修建者是岑永昌,据凌云历史记载,岑永昌又名岑豹,是明代天顺年间泗城州第八代土司,是一名忠实的佛教信徒。由于石刻首尾的字迹风化严重,无法辨认,所以石刻题写年代和撰写者已无从考证。
2010年,凌云县把云台寺、云台山石刻、城南迎宾广场等旅游资源整合,建成了云台山公园,为公园添建了大门、茶圣陆羽像、登山阶梯步道、游客休息亭、围栏等设施,使公园成为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登山健身的场所。现在云台寺已经成为云台山公园里的一处文化旅游景点。
新闻推荐
本报凌云讯 一男子觉得妻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想怎样便怎样,没想到妻子将自己诉至法院要求离婚。近日,凌云县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离婚纠纷。家...
凌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凌云县这个家。